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六个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就是当务之急。
一、现代教育的变革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有它的时代背景。
第一,教育的大发展和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第二,教育的现代化。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推动了课程改革、设备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第三,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师生的关系。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载体,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帮助者。
第四,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终身教育是在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随着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扩展到所有教育领域,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第五,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留学生的增多,学者交往的频繁,课程的网络公开,各国互相承认学位、学分等,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
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在历史上,教师的职业虽然被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捧得很高,如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在以往,教师并非专业化的职业,只要有知识的人就可以担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
“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是在普及教育后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时提出来的,最早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提出的报告:“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另外,对于在其负责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
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因为:第一,教育是有规律的,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二,科学文化知识在发展,教师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二是有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教师要成为不可替代者。怎么得到社会的尊重呢?假如你自己没有独特、有效的教学法,不值得人们尊重,怎么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呢?教师本身要专业化,要提高自己的水平。
教育专业化的要求:要有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临床实习”;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爱生。
2012年4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研究机构的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①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②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④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最近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不久即将正式公布。这三个专业标准分别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的专业提出了要求。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具体措施,是严格教师入职资格、规范教师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制度建设。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是精神,是指导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对教师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对教育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各级教师要认识各学龄段儿童的特点,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本来我喜欢文学,喜欢艺术,你非要我去学奥数,这不是教育的极大不公吗?
第二,教师要了解有关教育法律、政策,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利,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责任。
第三,强调师德,把师德放在专业标准的首位,列入第一级指标的标题中。强**师要爱岗勤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爱表现在: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能成才;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善于和学生沟通。为什么学生在网上可以跟网友无所不谈,跟老师和家长却不谈自己的心里话,就是因为老师和家长觉得自己说的话都是对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一书中的美国教师雷夫说:“学生不一定尊重我,但学生都很信任我。”我想,这一点是需要老师做到的。
第四,突出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汶川地震时涌现出舍身救护学生的教师英雄群体,佳木斯十九中张丽莉老师为救学生伤残的英勇事迹,体现了教师爱护学生生命的天职。
第五,教师要具有全面性、专业性、通识性的知识结构。全面性是指既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又要掌握教育专业知识。这涉及师范教育一直争论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者不可或缺。专业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这里主要指学科专业,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基本理论、基本体系、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景。通识性要求教师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当前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而且知识的创新点都在交叉学科中。许多学者认为,引领21世纪科技发展的是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四大学科及其综合点。通识性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自我文化修养。理科老师学点文科知识,文科老师学点科普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教师要成为教育家,要有悟性。悟性来自提高自身修养。真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才能成为教育家。
第六,教师要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表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对小学教师还提出要具备写好黑板字、毛笔字、钢笔字的能力。
第七,教师要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
教育是一门科学,虽然没有精细到自然科学那个程度,但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我们要认识它,适应它。过去我经常讲教育有点像我们的中医,有很多道理说不出来,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科学是可以重复的,但我们的教学是不能重复的,因为教育不仅是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具有个性化。教师要不断创新,创建自己的教育风格,要把读书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读书增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1] 原载《未来教育家》,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