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师大附中”)工作,这段经历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现在的父母、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父母、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去爱。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要相信孩子,同时要和孩子沟通;老师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沟通了才能理解孩子,才能信任孩子。我不担心我们的老师不会教学生,而是担心我们的老师不会爱学生。
我最近写了一篇小文章,叫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里有许多反教育的行为。《中国教育报》前几年曾拍过一张照片。照片显示在一个夏令营里,老师把70个学生分成三等,按照军事编制,优秀学生叫“上士”,中等学生叫“中士”,后进生叫“下士”。“上士”学生在夏令营里吃的是三菜一汤,还有一杯代表身份的红酒;“中士”学生吃的是两菜一汤;“下士”学生站在优秀学生桌子旁边,为“上士”服务,等“上士”吃完了,自己收拾好桌子,才能吃饭。这是不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2011年6月,我到一所学校,一进门,一个大的标语写着“争一分多一分,一分定终身”。这是不是反教育行为?这难道就是老师爱学生吗?我觉得老师不会爱学生,没有爱,哪来创造性的人才?没有老师的爱心,哪来创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经验是我在北师大附中当老师的时候得出来的。
师生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因素。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但是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并不那么好。北京市有一所重点学校设了实验班,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到这所学校去开家长会,他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班的学生,这个普通班的老师对他说:“我对你们普通班的家长没有什么要求,普通班的学生都是烂的。”这样的老师能培养出人才来吗?我觉得普通班里也会出创新人才,也可能会出杰出的人才。
第二个问题,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怎么培养创新人才?学生首先要有兴趣。有一位老同志,搞了十几年的人才比较研究,比较英国苏格兰地区和环太平洋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这两个地区出人才。他收集所有大英百科全书里有名的人物,上千人,对这上千个人做了比较,包括他们的出生地、性格、身体状况、家庭,还包括他的兴趣、爱好等很多指标。最后,他写了系列报告,还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本叫《杰出人才多磨难》。第一本书里讲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讲了很多故事。比如,讲“化肥之父”李比希,他的父亲是药剂师,他从小喜欢做实验。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做化学实验发生了爆炸,被学校开除,可见不是什么好学生。被开除以后,他的父亲让他到朋友的店里去当学徒。他当学徒期间还继续做实验,又发生了爆炸,把这个朋友的屋顶都给掀了。后来,他研究化学,研究雷酸,最终成为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他第一个发明了化学肥料。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们基础教育的目的,一个是培养兴趣,另一个就是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我认为,“兴趣+毅力=成功”。(或者加意志,毅力也是意志当中的一项。)所以,我们的教学培养模式要改变,我们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现在教育的最大弊端——用网络语言——叫作“被教育”“被学习”。我希望将来能够把这个“被”字去掉,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主动学习,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1] 原载《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