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概览》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走入了大众化阶段,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国策,“教育先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的转折点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9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从全球化的视野和民族兴衰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教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承、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中也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他还多次提出,要培养一批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让教育家来办教育。
教师要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学习,除了学习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教育理论。教师的职业具有双重性:一是所教学科的专业性,二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当前的师范教育在学科专业性上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但在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上不够重视,师范生毕业以后还不知道如何教学,特别不知道如何与学生沟通。因此,教师的继续学习面需要广一些,以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增进智慧。我特别建议教师读点教育史。人类文明几千年,人类教育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许多大教育家,我国如孔子、孟子、韩愈、朱熹、陶行知等,外国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杜威等,他们都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学习他们的论述,可以启迪我们的教育智慧,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从教育先哲的论述中可以摸索出教育的普遍法则;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的魅力。
近20年来,我国教育史学界推出了多部巨著,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通史》和《外国教育通史》,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家评传》和《外国教育家评传》,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系》和《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和《外国教育思想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教育大事典》,等等,各种专著和译著更不胜枚举。这些著作对于系统地研究教育理论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资料,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似乎觉得过于浩瀚,难于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鉴于此,编写了这部《中外教育思想概览》。
说起这部著作,可以说经过了众多曲折和磨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吉林教育出版社的于靖权同志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两位同志找到我,推荐我担任这部书的主编。1993年11月就完成了初稿。在当年正值北京白雪皑皑的时候,于靖权同志拿了初稿来找我。我初步审阅以后感到还有必要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靖权同志也同意我的意见,并将初稿拿回去准备修改。谁知就在这个时候,于靖权同志不幸罹病仙逝,编纂工作骤然停止。撰稿的同志也因工作变动等种种原因,工作未能继续。直到21世纪初,才由深圳大学熊贤君教授接手,重新启动。熊贤君教授接手后,联系了深圳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几位老师工作的基础上,按主题精选了相关的教育思想、观点和论述,又紧扣教育理念,撰写了各编的概述,介绍了主题中的各派各教育思想家的教育言论。前后又用了三四年时间,才终于完稿。
这本书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史书的特点:其一,它不像其他史书那样,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看不到原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原始论述,而是采取史论分开的做法,即按专题摘引教育家的论述,每一个专题的前面写一篇导论(“教育思想发展概述”),评述各家的论述,同时也起到引导的作用;其二,它不像其他史书那样,按历史顺序介绍各家教育思想,而是按专题汇集各家言论,便于读者对某个专题进行检索;其三,它不像其他史书那样,古今中外分别介绍,而是熔古今中外于一炉,每个专题都摘录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论述,由读者自己去检索和比较。当然,摘录各家论述有个摘录是否精当的问题。我们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即语录往往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缺点。本书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尽量摘得全面一些,但恐怕难免有疏漏之处。每篇导论是点睛之作,没有对专题的深入研究是难以写出水平的,本书作者虽然努力为之,但恐怕也不能尽善尽美。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再加上未能全力以赴,作为主编,实在没有尽到完全的责任,因此,无论在选材上还是在评述上,都要请同行不吝指正。
[1] 原载《教育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