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教师的质量,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
师范生免费教育目前虽然只在6所师范大学实行,但是它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今后我国师范教育应该怎么办?近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正在转型,即由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院)向二级师范转变,取消了中师层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封闭式培养模式向所有院校都可以培养师资的开放式模式转变;由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培训的分离向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转变。但是试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中师取消,导致小学教师培养力量的削弱;各地师专、师院纷纷升格为综合性的学院和大学,师范教育的资源流失严重;本来期望其他大学都来培养师资,但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中小学师资根本没有兴趣;许多担负在职教师培训的教育学院合并到师院后,反而削弱了教师的在职培训。今天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考下一步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
师范教育在我国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早在1897年盛宣怀奏请创办南洋公学时,就首先要求设立师范院。京师大学堂筹办之初也是师范馆首先招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把师范教育单列系统,专门制定了初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但是,在要不要单独设立师范大学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部分学者反对建立师范大学,后经当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的教授们力争,北京师范大学方得以成立;稍后又曾经历过一阵师大与普通大学合并之风,也因师大师生抗争而作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加强了师范院校的建设。1949年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讨论了改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各地师范学校的意见。1951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确定,每一大行政区至少建立1所健全的师范学院;大学中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独立设置为原则。从此,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独立而完整地建立起来。
然而,在师范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一种意见是师范院校应该为中学服务,要突出师范性;另一种意见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学术水平不能低于一般大学,要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应该说两种意见都是有道理的。经过讨论,大家在1961年的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基本取得了一致认识,认为: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要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水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修养方面,要求应更高一些、严格一些;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基础知识应宽一些、厚一些,并应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同科的水平;此外,还应掌握专门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使这个论争告一段落。但是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学制延长1年外,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办学仍然是低水平的。因此,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术性、师范性之争仍是师范院校如何办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提上日程,大家普遍认为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学历偏低,学术水平不高,提出师范教育的改革和转型问题。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我国师范教育的转型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应该说教师专业化、教师培养由封闭走向开放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欧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学院或并入综合性大学,或自身扩充为综合性大学。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或者叫转型。所谓转型,是指由师范院校封闭地培养师资转变为由所有高等学校开放地培养师资。总体上讲,师范学校升格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以后,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更加高涨,“师范教育”的概念也逐渐为“教师教育”所代替。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
既然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那为什么我们近年来的教师教育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的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一种让社会尊重和羡慕的职业。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遇到优秀的教师,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子女读师范。因此,师范院校改制以后,特别是学费并轨以后,报考师范的学生更少了。
其次,劳动工资制度的限制。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但久久未能落实。
再次,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校都想把自己办大办高,于是中等师范升格为师专、师院,师专升格为师院或综合性大学。有些地方的师专为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大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但需要有计划、有条件地发展。一旦成为一股风潮,就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使师范教育的资源大量流失。
最后,政策上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别表现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消亡上。全国最多的时候约有上千所中师,它们为我国培养了上千万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师毕业生学历偏低,文化科学知识不足,确实需要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我们采取了一种激进的办法:取消中师,改由师专或师院培养小学教师。中师取消后,有些师专和师院近来确实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中师几近消失了(现在大约只剩下100余所),小学教师的水平不仅未能提高,反而据许多小学反映,师专毕业生并不适应小学教师的要求。一是师范生的生源水平降低了。原来各地中师都是提前招生,许多优秀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报考师范,现在师专招来的学生却是高考中分数最低档次的学生。二是师专与中师培养的方式不同。过去中师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培训,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重视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训练,现在师专的课程中,教师的职业训练科目削弱了。有的师专为了追求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率,甚至只在研究生考试的科目上下功夫,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性;同时,高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关系,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可塑性大不如中师招的初中毕业生。现在看来,我们当初就不应该简单地取消中师,可以像法国或者我国台湾地区那样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延长中师的学制,从提高中师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做起;保留中师的建制,提高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逐渐过渡到使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水平。
三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的重建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也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建提供了契机。
第一,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消息传出来以后,社会上就议论纷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反对的一种意见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否倒退?另一种意见是担心师范生毕业以后能不能真正去当教师,特别是能不能到最需要的中西部去当教师。也就是说,对免费教育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表示怀疑。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需要认真回答。
我认为,首先,需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项举措对我国教育发展,甚至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要在制度上精心设计,使这项重大举措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提前招生;扩大师范生保送名额;招生名额向中西部倾斜,将来回得去,留得住。至于有人说,不应该再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吸引优秀青年上师范,我认为这项举措与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政府的一项政策,是政府对教育的导向。任何国家在必要的时候都会出台政策来引导教育的发展。例如,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1958年为了与苏联竞争,通过了著名的《国防教育法》,由联邦政府拨款设立大量奖学金名额,鼓励优秀青年上大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尚且有如此政策,为什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就不能有这种政策呢?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难以就学,虽然有贷学金制度,但毕竟无法充分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如果有免费教育,我想会有不少贫困家庭的优秀青年报考师范。2007年招生成功的事实也说明了这项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教师教育体系要重建。学校是分层次的,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多个层次。各层次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与此相对应,师范教育的模式也应该有所区别。从教师教育体系上说,需要从国情出发,在实行教师教育开放性的同时,保留师范院校的独立体系,并以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骨干,逐步鼓励非师范性高等学校参与培养教师。
要明确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因此,师范教育要彻底改革。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学校,他们培养的目标不同,规格要求不同,因此,这两类学校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一名现代教师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学科知识,但更需要有当教师的愿望,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感情,有把知识教给学生的能力,即有教书育人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由于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毕业生首先在思想上不愿意当老师,在业务能力上也缺乏职业训练,因此,应该用新的模式来培养未来的教师。师范生一进师范学校的校门就应该接触中小学校,接触孩子,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还要切实加强教育实习。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的职业,不是学术性的。教师只有课上得好,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当然,扎实的学科知识对于上好课也非常重要。所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
第三,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为什么过去许多青年不愿意当教师?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看到教师终日忙忙碌碌、平平庸庸,缺乏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青年总是希望上进的,因此,要给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例如,从教几年以后就可以进修半年或若干月;中西部地区的老师可以到东部优质学校挂职进修;允许报考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考察等。青年有了发展的机会,就会更加热爱教育工作,就会不断学习钻研,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将来的教育家。
[1] 原载《求是》,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