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第23个教师节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教育优先发展和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对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是党中央向全社会发出的尊师重教的伟大号召,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转折点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要靠全社会的支持,更要靠全体教师的努力。胡锦涛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又说:“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教师是如此重要,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让大家尊重,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呢?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就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他还勉励教师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觉得无比温暖,又觉得责任重大。我想,我们只有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敬业爱生,严谨笃学,恪尽职守,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才来回答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关心。
敬业爱生、严谨笃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所谓敬业,就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不断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所谓爱生,就是要用满腔热情来对待学生,热爱每个学生。敬业和爱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在培养人才上。敬业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敬业也体现在爱生上。一名老师不热爱学生,怎么能说明他敬业呢?爱生也需要有敬业精神,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怎么能去爱学生呢?温家宝总理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所以,教育的爱是伟大的爱。
严谨笃学就是要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建立优良的学风。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要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严谨笃学不仅要钻研学科,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我认为,当前要特别提倡研究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就需要和学生沟通。要和学生沟通,首先要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和理解都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容易接受。
我国大多数教师能做到敬业爱生,严谨笃学,所以才培养出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是毋庸讳言,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这种职业操守。有的视学生为敌人,用各种办法伤害学生。师生关系的紧张已经在一些学校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曾经看到《中国教育报》上刊登过一张大照片:一个小学生(大约也就一年级的学生)因为迟到被老师罚坐在黑板边上,两只大眼睛望着镜头,好像在期盼救星;老师在讲课,但其他学生望着坐在墙角的同学。看到这张照片,我感到十分悲哀。我们的老师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是在教育学生还是在伤害学生?无独有偶,最近有人告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能设重点班,但是不少学校暗暗地设A、B、C班。有些老师还用这种分班来压制学生,讥讽学生。有的老师常常训斥学生,有时开家长会还训斥家长。这种情况有失教师的职业道德,难以让学生信服,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的确,现在老师受到的压力很大。社会种种矛盾压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升学的压力、安全的压力,特别是升学率的压力,使老师们透不过气来,因此,有些老师把自己受到的压力转到学生身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老师受到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许多老师心情烦躁,总觉得学生不听话,不争气,于是给学生施加压力,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有一些老师有错误的观念,认为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许多老师认为,把书教好,严格要求就是最好的爱。常常会听到老师说“批评你就是为你好”“布置这么多作业就是为你好”,但是学生并不领情,有时甚至有反感。还有的老师认为,严厉才能使学生听话,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不能耐心教育和容忍,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学生。有的老师对学生不公平,只爱好学生,不爱有缺点的学生,处理问题时偏袒好学生,从而引起一部分学生的不满。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有一部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待转变,师德还有待提高。
敬业爱生,严谨笃学,第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处处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第二,要懂得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青少年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智慧、长身体的时期,他们还不成熟,他们的愿望和能力还不平衡,有时会犯错误;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也不是线性的,会有曲折。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不会事事责怪他们。第三,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他们有求知的需要,有玩耍的需要,有探究的需要,有交友的需要。老师要了解他们的多种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学生就会反过来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第四,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那样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感到老师不信任他,看不起他。这样学生往往对老师敬而远之,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在这种状态下,老师要想教育他是很难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信任老师。其实,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老师,师生中还有什么矛盾不能解决呢?
改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研究教育策略、提高教育技能。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活动,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教育技巧,或者叫作教育艺术。不是有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吗?一名学生在老师提问时总是积极举手,但等到老师让他发言时又总答不出来。原来,他怕不举手,同学会看不起他。老师了解这个情况后没有简单地责怪他,而是与他约好,如果他会答题就举右手,如果还不会答题就举左手,举右手时老师就叫他,他顺利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这个学生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就是教育艺术。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师生关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严格的监视下,学生会时时评价老师。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职业的特点就在于教师的教育手段是和教师的人格融为一体的,教师是用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用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在纪念教师节时,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