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北京社科联”)为北京市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出版了一套文集丛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程。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的纪念。因为每人的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是这30年中写出来的——我不知别人的文集是不是这样,我的文集中收录的几乎都是“**”以后写出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使我们摆脱了思想上的束缚,开动脑筋,思考一些问题。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我们这套文集丛书。
非常荣幸,我的文集也被收入这套丛书。丛书中许多文集的作者是我的老前辈,他们在社科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是我学习的老师。开始时我不大同意出我的文集,经过北京社科联同志的动员说服,将其作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学科的代表,我最终同意把我的文集填充在许多大家的文集之中。
教育学科确实需要社会科学界的关注。教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培养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靠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而发展的。因此,研究人的培养和发展的教育学,自然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科学不被人们重视。教育,谁都接受过,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教育孩子的经验,因此,谁都能对教育发表自己的议论,似乎教育学并非一门科学。教育学总是在经验的层面上兜圈子,徘徊在科学的门槛外。诚然,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人是如何发展成长的问题。教育学应该能够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地进行,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人的培养和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学应该探索这些规律,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因此,应该重视教育理论的探讨,使它真正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科学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尤其如此。教育实践总是走在教育科学的前面。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教育发展规模上,还是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经验和成绩本应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至今尚未能建立起来。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可喜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认识到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一场群众性的教育研究热潮正在教育界涌起: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走向实践,在教育第一线的学校、课堂开展教育实验,探索培养人才的规律。但是毋庸讳言,教育理论界也存在一种急躁、浮躁的情绪。有的觉得教育太复杂,影响教育的因素太多,难以像其他学科那样探索到规律性的东西;有的甚至说教育没有规律;有的觉得教育理论工作者限于种种条件,如经费短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等,难以深入教育实际,因此只能在书斋中坐而论道;更有一些同志不耐于坐冷板凳,急功近利,为出书而出书。这从当前教育图书是最繁荣的一个部门就可见一斑,但其中有多少是原创的和有价值的著作,确实值得讨论。因此,要想真正繁荣教育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端正学风,联系实际,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为此,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精神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规律,发挥教育在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基础作用。
第二,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深入教育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要克服盲目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言必称希腊”的学风。提倡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同时重视继承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经过几年努力,力求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教育创新离不开实践,要开展教育科学实验,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要抓住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联合攻关,取得突破。例如,当前我国教育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如何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如何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如何改善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如何促进民办教育;如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努力创新,寻求答案。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现在是我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好时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努力工作,认真探索,勇于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