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分振奋,十分鼓舞。总书记在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以后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这段讲话为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是讲,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即教学、科研、服务。这次总书记提出“四个必须”,即必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比以往普遍认可的三大职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特别是在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特别是环境污染、道德滑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总体来讲,科技发展和道德进步是辩证统一的。科技发展不仅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促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科技发展和道德进步不是同步的。科学技术和它所创造的生产力,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因素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这里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总书记把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不仅要创新科学技术,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推进文化的创新,促进道德的提升。
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他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要把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可以说,求真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学校是最高学府,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同时又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才能用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新思维来武装学生,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文社会科学有着重大的作用和责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是影响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任务和作用。高等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当代社会变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克服浮躁心理,甘于坐冷板凳,潜心研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做实事。要坚决克服学术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坚持学术规范,同时又要提倡“百家争鸣”,开展正当的学术批评。学术问题总是越争越明,只有在不断碰撞中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有优秀传统和一定优势的大学。建校100多年来,有一大批名师在校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有鲁迅、钱玄同、黎锦熙、范源濂等名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陈垣、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名师。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培养优秀的教师,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北京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持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踏踏实实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当代社会变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就当前我国教育来讲,我们有责任研究如何贯彻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如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问题,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同时,我们要培养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和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优秀的生源。
[1]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