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0%,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上承认的大众化阶段。我今天主要讲问题,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需要的,但我们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都是不足的。我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走出来的,而是自上而下推行的。1998年,山东和江苏因为高考录取扩招几名学生就受到教育部的点名批评。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突然决定高校扩招30%,实际上是扩招了43%。2002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600万人,是1998年高校在校生人数的4倍。虽然考生和家长对高校扩招欢欣鼓舞,但是由于各个方面准备不足,各级政府手忙脚乱,各学校措手不及,校舍紧张、教师紧张、教学资源紧张,各校扩建,贷款紧张,现在第一年就业就有问题。
一、大发展如何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转型中,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各占的百分比是15.2%、51.1%、33.6%,发达国家第一、二、三产业各占的百分比是5%~10%、20%~25%、65%~75%。韩国第一、二、三产业各占11.3%、19.4%、69.4%。在中国劳动力结构中,第一产业占50%,中国的主干产业是第二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内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会有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调整以适应目前这种劳动力结构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就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出分析:产业结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是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方面,高等教育要适应这种产业结构要求。而目前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型人才,专业结构要求与产业结构不适应,其实最缺的是技术人才,如高级蓝领。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一流大学,办研究型大学”,这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不相符,而且这种倾向也不利于大学及民办大学的发展。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困难阶段,濒临破产。所有大学追求研究型是不是合适?美国3000多所大学,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不过50多所,而本科院校有名的就很多。我国教育强调重点中学升学率,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关系,我最近写了一本《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就是关于这方面的。
二、高等教育如何通向农村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如何面向农村,为“三农”(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服务。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提高文化水平,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为技术下乡,把农民改造为市民服务。现在城市里的“农工潮”已逐步转变为“农工荒”,没有合格的、有文化、有技术的民工。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承担低级简单的劳动,而第二产业需要的有技术的民工很难找到,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考虑农民的需要。
城市结构问题,学校的升格风,搭车升格,影响了高等教育结构。我国师范教育普遍由三级向两级转变,一些大学流行组成“航空母舰”,升格之风盛行。一些中专水平的学校一夜之间升格到大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大学都要办成同等层次,大众化的任务应该由职业学院来完成。出现升格之风的原因要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来分析。
三、高等教育办学的效益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24.24%,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般不超过20%。教育应该以基础教育为主,我国对高等教育如此之高的投入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率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四、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了高校生源录取标准的降低,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扩大招生并不可怕,但应分层办学,确保精英人才的培养取得最大化效益。目前高校中师生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达到1∶20,大学教师每周平均授课由4~6节增加到16~18节。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校本科生8000人,研究生7000人,教师资源相对缺乏,师生比偏高。
教育部今年(2005)5月成立了社会科学委员会,以规范学术问题。目前市场上教育书籍多如牛毛,但科研质量普遍不高,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学校搞“计件工资”,“学术失范”现象严重,学术环境的问题、学术制度建设的问题等。这些不良现象导致学术界普遍“集体无意识”。作为学者,我们首先应该自律。
五、高等教育的规模以多大为合适?
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不到2000人,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全国也只有几十所。闵维方教授曾指出,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应该以4000人为宜,超过4000人就超过了边际成本。现在苏州大学在校生5万人,浙江大学12万人,吉林大学是大学中的“航空母舰”,人数最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学排名靠人数,人数多,论文就多。中国缺乏“袖珍大学”,大学都希望成为综合大学,忙于搞分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原载《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1期。本文是徐萌萌根据顾明远先生在苏州召开的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