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的校园里不时响起呼唤人文精神的声音。这绝非偶然,而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大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使然。就中国的社会变化而言,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年青一代的道德水准不仅没有提高,相反,滋长了一些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的思想,破坏公共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从教育内部来看,功利主义的思想较重,强调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教育,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教育,致使大学校园中的人文气息淡化。因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加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自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打破了农业小生产的宁静,机器和道德就成了一对矛盾。到20世纪,这个矛盾转化为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的关系。对于它们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道德的堕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现代化带来了物欲的增长、人际关系的疏离和淡漠。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苦难,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到底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提出了质疑。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甚至可以医治社会弊端,科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意识。近些年来,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他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物欲增长,人类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制造杀人的武器。因而呼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共同克服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弊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在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有所失落。自然科学教育只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告诉学生科学的价值;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只教给学生空洞的道理,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不会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大环境中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造成的精神危机,更加冲淡了学校的人文教育。由此,有识之士无不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大声疾呼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造。
要改造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的本体性,克服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的本体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政治家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家,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把教育视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广大家长则把教育视作他们的子女谋取优裕职业的敲门砖。于是,“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至今还在蔓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中国青少年的“座右铭”。中国的领导人和政府一再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江泽民同志号召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提倡“以德立国”。但如果教育的价值观不改变,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中仍然会落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为它服务;教育也确实是谋生的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也即教育的工具性是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要提高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要从中小学就抓起。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理科分量偏重,人文学科分量偏轻。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人文学科可以告诉学生人类发展的历史,树立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我认为,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正确对待上。正确对待自然,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正确对待社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对待他人,善于理解他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善于与人相处,具有团队精神;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善于解剖自己。中国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经常剖析自己,还要既经得起荣誉,也经得起挫折。培养这种素质就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要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只重视知识对经济建设的价值,不重视培养人的价值。其实任何学科都具有人文精神。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技术的创造,科学的价值,科学所要求的严谨态度、团体精神等充满着人文精神。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历史,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在过去的时代里,不管科学技术带来什么负面效应,在总体上它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因此,我们今天提倡人文精神并不是排斥科学技术,而是要重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
二
高等院校要建立一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上。大学的专业有几百种,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课程。但是,不论是何种专业,都要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才。因此,应该有足够的促进人文精神的课程,包括语言、历史、艺术、哲学、伦理、自然等领域。我国大学历来都开设公共课程,但涉及面太窄,只有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缺乏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当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获得的信息很广,如果大学没有正式的课程引导,学生会迷失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之中。要开设许多课程,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一个矛盾。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开一些短小的课程或讲座,不考试,由学生自由选学;二是给学生开列一些阅读书目,如有些大学曾经给学生开列了“中外文学名著”百卷等由学生课外选读。列了课程,又不考试,如何保证学生选读呢?可以采取学术沙龙、读书会等方式吸引学生参加。
大学除了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要渗透人文精神。也就是说,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文科不用说,专业知识本身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理、工、农等专业主要是研究物质世界的,但研究物质世界也还是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例如,学习微电子学,不仅学习微电子学的理论和高新技术,还应了解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用它来造福人类;又如学习农业,不仅学习农业种植知识,还应认识农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怎样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大学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文化包含了校风学风。什么叫校风学风?校风学风是指全校师生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中国的大学很讲究校训。实际上校训就是校风学风的一种表述。例如,求实创新,就是很好的校训。它引导师生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但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体现了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特点。校园文化是无形的课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应当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团结民主、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建立这种校园文化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态度。特别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选修各种课程,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一些浮躁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这种情绪表现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里有学校管理制度的问题,也有个人的原因。从制度上来讲,教师实行聘任制的改革完全是必要的,必须打破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旧体制,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但是有时执行得不够周密,使得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急于求成而不能认真踏实地做学问。有的学校实行计件津贴制,以发表论文著作多少来发放津贴,使得一些教师在论著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还有的学校为了创收,盲目办班,忽视质量的要求。这一切都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全校师生努力。
总之,大学是社会的最高学府,大学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而且要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思想方式、新的价值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将是大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 原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