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体制上、结构上,还是在专业调整上、课程设置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不只是多招几个学生的问题,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战略性转变。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个民族素质、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转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入改革,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能否进一步解放,观念能否进一步更新。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种种挑战
第一,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特别是后半叶,以核子、电子技术发展为核心,人类在材料科学、宇宙科学、海洋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更加迅速,多学科交叉愈加明显,知识更新显著加快。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
第二,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讲,“冷战”已经结束,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未和平,国际竞争越演越烈。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引起了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下降了。吸毒人数的增加、犯罪率上升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日益困扰着教育工作者。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生产方式转型的变革的挑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要求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招生分配制度、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都应相应地变革;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型则要求高等教育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四,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一种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开放必然要加强国际交往,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必然带来西方文化的渗透。哪些应该吸收、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应该摒弃,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机构有责任领导社会来判断,选择有益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另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作为传统,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而且其中有精华,还有糟粕。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神圣责任。
二、高等教育的对策
面对如此众多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其实,挑战就是机遇。挑战给中国高等教育出了题目,文章做好了,中国高等教育就会跃上新的台阶。我认为,当前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要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只有与社会联系,特别是为本地区的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办得活,才能有生气。高等学校遍布全国各地,除几个大城市中的全国重点大学要为全国培养人才外,各地区的学校应该重视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要根据当地条件和本校的优势办出特色。每所学校都应该做到普及与提高的结合,有些学科是一流的,大多数学科是普通的,但它能为当地培养对口适用的人才。高等学校往往是当地的最高学府,它不仅要为当地的经济服务,还要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为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二,正确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呼声很高。但从世界范围来讲,20世纪以来,政府干预高等学校的趋势越来越强。这是由于高等学校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缘故。国外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来实现的。学校的具体办学则是自主的。目前我国办学体制还较混乱,一方面学校认为办学自主权不大,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又表现出随意性。因此要加强法制,明确自主办学的权限与职责。
第三,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世界高等教育已走向大众化,也即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30%,有些国家已超过50%。我国目前还只有10%左右,在21世纪头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将有较大发展。高等教育在21世纪将如20世纪的中等教育一样成为每个青年人享有的权利。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等于不要精英人才。高等教育内部有层次,每个层次的质量也有差别。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支持一些重点大学,让它们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国在发展高等教育数量的同时,要注意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高等学校要多样化、多层次,既要照顾到广大青年求学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国家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办好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同时也要办好一批高等职业学校。目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模式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事实上,当今社会十分需要具有中级技术能力的人才。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它的社区学院每年的毕业生超过了本科生。我国则更需要这种中级人才。
第四,正确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了很大的调整。专家们不再只强调掌握高深的学问,更强调要具备各种能力。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改革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所说:“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同时他又十分强调对社会的责任心。他说:“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
第五,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尚的道德是其灵魂。素质可以理解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我认为,概括地说,也可以是“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能够做到这四个正确对待,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第六,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等学校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可以说,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同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要传承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推进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必不可少的任务。但是,时刻不能忘记培养人才的任务,高等学校要把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放到中心地位。尤其是一些以本科生或专科生为主的高等学校更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
第七,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过去高等学校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在科学和技术愈益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别是高等学校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就要重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还可以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但是,高等学校的优势是基础研究,而且基础研究的成果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学校不能忽视基础研究。
第八,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过去强调专业知识的教学,因而专业设置过窄,课程过专。美国称之为“应用手册性人才”,苏联称之为“开处方式的专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加强基础是应付千变万化的最好的办法。
推进素质教育更需要加强基础。国外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又称一般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是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它是以一般文化修养课程为主要内容来促进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发展的教育。博耶把通识教育内容分为7个主题,即语言:最基本的联系工具;艺术:美学素养;渊源:生活的历史;制度:社会结构;自然:行星状态;工作:职业价值和认同;发展:自身价值及其意义。1992年哈佛大学提出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社会分析6个领域应选修的课程。从这些课程中可以看到,人文学科受到相当的重视。
从毕业生的出路来讲,也需要改变过去专业过窄的状况。计划经济时,按照专业分配工作,现在则要双向择业,很难按专业对口择业。因而毕业生需要有较宽的专业面,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第九,正确处理好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关系。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分化,也越来越综合,但总的趋势是综合,科学文化知识总量逐年地成倍增加。面对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趋势,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组织课程,有效地进行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在课程改革上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的门数,而应该通过课程的整合吸收新的内容。要帮助学生综合他所学到的知识,而不是肢解他的知识结构。要重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创新往往就在这些交叉点上。
第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自学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无法也无必要传授全部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网络技术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学习提供了条件。但也应该认识到,机器代替不了人,计算机代替不了教师。学生的学习还是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由教师集体营造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是任何机器所不能替代的,也不是自学所能获取的。
[1] 原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