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1](1 / 1)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从整体上看,它包括办学物质条件的改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复杂而艰难的,也是最深层次的工作。因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还涉及民族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观念的转变。纵观世界教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即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其相近,而其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却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例如,同在欧洲,英国和法国的高等教育就有很大不同;与此同时,一些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不同的国家,在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上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如东方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不用文化学的观点和视角进行分析,就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认为,转变旧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就必须深入文化传统之中去寻找原因。

文化传统,也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以观念的形态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同时又以观念的形态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就其性质而言,文化传统是历史的积累性和民族的独创性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文化传统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物质和精神生产不断积累和积淀的结果。由于文化传统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所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文化不断积累和形成个性特征的过程之中,文化保留下来许多优秀的迄今仍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保留下来许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从而使之既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又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正因为如此,对待文化传统不能轻易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不能笼统地说发扬传统和放弃传统,要看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和消极的正负两面性,就如一块金币一样,既有它的正面,又有反面。我们拿到金币,不可能只要它一面,而不要它另一面。我们只能把它们一起拿来,然后再对它们重新加以改造。

文化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对文化有选择、传播、改造、创新的作用。没有教育对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就不会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传统又顽强地影响着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许多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等,都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它们都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长时期的封建统治,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有许多糟粕,如封闭保守、安于现状、求大求全心理等。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害的传统观念有许多,我只想讲一点,就是唯学历主义的思想。所谓唯学历主义就是把追求学历作为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用学历高低来衡量高等教育的价值;用学历的高低来划分社会阶层,去衡量人自身的价值的思想倾向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学历主义思想是伴随科举制度而生的,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早在隋唐时期,封建帝王为了网罗“贤才”,使“天下英才皆入我瓮”,采取了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各级政府官员,从而使各个家庭,尤其是庶人家庭的子弟把通过科举考试看成是通向仕途、改变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这就使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尽管20世纪初,我国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唯学历主义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业已根深蒂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制定高等教育目标时注意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始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人们教育思想观念也有了较大变化,但是唯学历主义的思想并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相反,由于把高等教育作为干部预备教育,实行统包统分制度,以及按学历制定的劳动人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唯学历主义思想观念。当然,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来看,讲求学历是必要的。就整个国家来讲,各种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说明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指标。讲求学历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准。按学历选拔人才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和“特权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不能完全否定学历的某些合理性。因为,尽管学历不能代表人的素质的全部,但是仍然说明素质的部分内容。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学历,而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理解学历。在现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处于“英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所以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层次、分等级是必然的现象。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把学历作为判断和衡量教育和个人价值的全部标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历本身多半反映在人的知识水平层面,而没有反映出人的能力水平,过分强调学历就势必造成“高学历,低水平”的现象出现。

唯学历主义的产生除了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也是社会一些不合理制度造成的恶果。第一,在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占主流的社会里,社会提供给个人的就业门路较狭窄,毕业生们只能通过追求升学,追求高学历获得较“理想”的工作,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结果造成“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局面。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学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相对增多,学历主义思想有所转变,但是要想彻底改变,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第二,我国现在的劳动人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大大强化了学历主义思想观念。一些用人单位在选用大学毕业生时,只看学历证书,盲目追求高学历,很少考虑毕业生的能力水平;还有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在提拔和考核干部时也把学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唯学历主义思想观念。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因为任何传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它们常常按照自身的逻辑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超稳定结构,形成一种严密的封闭系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比改变旧的制度困难得多。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一些社会制度,如劳动人事制度、干部聘任制度等也为唯学历主义思想观念的滋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从劳动人事制度上看,专科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与研究生毕业在工资待遇和选择机会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在一些事业和企业单位领导的头脑中错误地认为本单位、企业职工人员的学历层次越高,就越有办事效率、越有竞争力,出现了一种使用人才的“高消费”现象,结果造成各个用人单位不考虑实际的需要和条件,盲目追求职工人员的高学历化、高层次化,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干部选拔制度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要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和革命化。这些思想对于我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有些部门错误地理解了邓小平同志的知识化的内涵,将知识化与学历化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一些年轻同志盲目追求高学历,甚至于在学历上弄虚作假,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自己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去。这种干部考核和选拔制度也不断地强化了学历至上的思想,使唯学历主义的思想泛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唯学历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传统对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助长了高等学校的升格风。许多低学历层次的学校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中等专业学校想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想升格为大学本科院校,学院又想升格为大学。实际上,社会上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

其次,重视学术性和专业性教育,忽视技术性和职业性教育。高等教育的职能不只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而且要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技术,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实际应用人才。但唯学历主义追求高学历,视学术性高等教育为顶点,看不起职业性高等学校,从而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最后,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不仅为青年或成人提供学历教育,而且要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但是由于学历主义作祟,非学历的在职教育和培训难以开展。

唯学历主义还影响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在我国的文化中,从古到今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每个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这种传统本身是好的,但是不好的是人们往往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崇尚“学而优则仕”,即使到了今天,中国的老百姓仍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这种文化心理是唯学历主义的一种反映。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发展得不论有多快,都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百分百想要自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此,我认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必须从转变旧的文化传统观念开始,具体说就是要转变唯学历主义的思想观念。

第一,要走出单纯看重学历,忽视能力价值取向的误区。不论在干部考核,还是聘用员工时,不仅应该考虑学历的高低,更要注意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力争在完善学历证书制度的同时,加快建设我国各个行业的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在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做到这一点。例如,印度在盲目发展高等教育以后,为了纠正学历主义,颁布专门法律,把学位与职业分开。在这些国家,获得学位只是个人获得某种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凭证,但不是就业的保障。这种制度淡化了学历的概念,使人不再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而是更加注意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超越求大求全的传统思维定式。不要以为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效益就高,盲目追求毫无实际意义的升格、更名,把许多精力和心思用在考虑自己学校有多少多少学院,有多少多少博士、硕士授权点上,而是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质量上来,尤其是放在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上。在进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时,政府部门最好“抓一头,放一片”。所谓“抓一头”就是重点抓400所至600所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放一片”就是将本科院校以下学校放给地方,任其自由发展,让这些学校学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求得生存,办出自己特色,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三,要规范成人教育,将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分开,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

第四,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放在社会各项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把它同人事制度、干部聘用制度的改革联系起来,一起来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根本上保障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从传统的模式转向现代模式。

[1] 原载《北京高等教育》,1999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