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并为学生选择提供条件。当前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学生“被教育”或“被学习”,学生缺失主体性,其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没有自我发展的权利。《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学习环境,并且帮助学生进行选择。
当然,学生的选择意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当学生年幼时,他不可能有自主的选择意识,但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常常讲“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动力”或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和爱好,也就没有选择。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除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促成他们成功以外,从他们自身的因素来讲,往往出于对某种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的选择和坚持。
下面举一个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 von Liebig)于1803年出生于一个药剂师家庭。李比希因为从小帮助父亲制造颜料、染料、化学药品而爱上化学实验。有一次父亲要试制一种新药,让李比希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李比希第一次步入书的海洋,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他翻阅一本本化学书,才知道原来化学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科学,从此他爱上了化学。有一次,他把实验带到学校,上课时突然轰隆一声爆炸。教师勃然大怒,把他从学校开除了。他只好到父亲的朋友皮尔斯先生的药房里去当学徒。但他仍不放弃化学实验,有一次实验爆炸把老板的房顶给掀掉了。皮尔斯先生不敢再雇用这个小学徒。到17岁时,李比希考上波恩大学,后来又转到巴黎,逐渐步入化学的殿堂,进行雷酸性质和成分的研究。他在化学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后来他又研究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于是有了今天的化肥,使农作物产量倍增。李比希被世人认为是农业化学的开山鼻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话,做教师的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平平庸庸的人。而我国当前却缺乏这种教育思想,学生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往往没有自己的志愿,只凭分数报志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学习进行选择。我们要提倡高中阶段办学的多样化,目的就是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选择。
过去我国教育就像计划经济一样,全国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今天新课改的精神,除了强调培养目标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外,就是要破除这个“大一统”,以学生为本,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在高中阶段,要提倡办学的多样化,把选择权还给学生。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更多的适龄青年进入高中学习,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就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校就要创造选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