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要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1](1 / 1)

——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开幕词

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市召开了。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不久召开的,对于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了蓝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离不开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这不是数量上的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也就是说,要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一批在各个领域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人才。我国现在已经堪称人力资源大国,已有二亿五千万人在学习,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全体公民外,还需要有一批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师级的人才,包括政治战略家、科学家、社会学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

培养人才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人为本,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要围绕着学校文化建设、校长的使命、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发展等几个问题进行研讨。我想对中学教育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第一,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基础教育就能够培养出大师级人才,但它要为培养大师级人才打好基础。这种基础包括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基础、健康的生理心理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素质教育。在这基础中,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成长。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不是平均主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及早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只有遵循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的特长充分发挥。我们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但才有不同。有的将来成为科学家,有的将来成为艺术家,有的将来成为企业家。因此,中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中学需要设立学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新课改为学生多种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如何利用好这个空间,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需要精心的设计。

第三,在中学阶段就要重视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纵观世界各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无不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到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就要为他担忧。担忧什么?就是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平平庸庸的人。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却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到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还不知道填报什么志愿。这种模式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人才?我们深深为此而担忧。

第四,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专业学习的执着精神。兴趣加执着、勤奋是成功之母。 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可以看到,他们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执着勤奋的精神。他们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对有益于人类的事业执着勤奋、孜孜以求,往往到年迈之时其成就才被世人所认识。这种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精神需要在基础教育时代就开始培养。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也是专业兴趣形成的时期。因此,中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十分重视中学教育这个环节。

我国教育当前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即由数量的发展转向质量提高的时期。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教育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不能不认识到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主要就在于我们的培养模式太单一,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新的课程改革力图克服这种缺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取得新课改的成功,需要从教育思想上创新,从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上创新。希望各位代表在这次会上充分发表你们的真知灼见,介绍你们的办学经验。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