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这是因为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这有历史原因。一个国家在教育资源极度贫乏的时候,只能集中资源办好一批学校,以便快出人才,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出现的缘由。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增长,教育资源比以前相对充足,国家已有财力支撑教育的平衡发展,因而,教育公平问题就提上议事日程。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还没有普及,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还谈不上。但是,上了高等学校的学生是否得到公平对待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育公平有三层内容:一是入学机会公平,二是教育过程公平,三是教育结果公平。今天我们讲教育公平主要是指为每个人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提供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条件和师资)的公平,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这是因为人的天赋有差异,环境有差异,学生努力的程度有差异。文艺复兴时启蒙学者为了反对神权,提倡人权,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这是指人的权利。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宪法上都写有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其实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你出生在发达地区,他生在落后的乡村;你生长在富裕家庭,他生长在贫困家庭,能平等吗?因此,人的平等是讲的权利的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存权、受教育权。但是事实上往往是不平等的。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因此都会造成教育的差异。今天我们讲教育公平,就是要缩小这种差异,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且给予教育过程的公平,也就是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上要均衡。
实现教育公平,不仅在办学条件上要均衡发展,还应该特别支持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这也可以说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因为长期以来他们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只有对他们特别予以照顾,教育资源向他们倾斜,才能补偿过去的不足,使其跟上一般的水平。我国高等学校对少数民族子女降分录取,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倾斜。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时候,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实现教育公平时允许不允许差异?我认为,不仅应该允许差异,而且要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
我所指的差异,不是指客观环境造成的教育差异,而是讲人的个体差异引起的教育的差异。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这在心理学界已有共识。普通的孩子智商在100左右,但有些孩子的智商可以达到130或者140。我们应该承认有特别聪明的孩子。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也给我们提供另一种认识,就是每个孩子的智能特点是不同的。虽然每个人都会有8种或9种智能,但智能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语言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强。教育应照顾到这种差异,于是就有了教育界的口头禅“因材施教”,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上是从个体本位的角度,从个体发展的差异来讲的教育差异。从社会本位来讲,也需要教育的差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说到底,这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教育不能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国家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我们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同时,现代社会是多元结构的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讲的,我们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样多种人才都需要教育来培养。因此,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给学生多种的选择,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能因讲求公平而把人才削平。
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为学生提供平等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用一种规格、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是拔苗助长,对另一些学生来讲可能压抑他的潜能发展。
今天我们都在提倡大众教育。但是大众教育并不排斥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众教育是相对精英教育而言的。精英教育只为少数人提供发展机会。大众教育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大众教育中会蕴含着精英人才。而且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更能培养出精英人才。因为教育的基地扩大了,就可能人才辈出。就像培养优秀运动员一样,只有在群众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大批优秀运动员。
但是,优秀人才还是要有意识培养的。因此,教育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我国教育的很大弊端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因而出不了拔尖人才。我们的教育讲求公平,讲求人人成才,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才。我们教育界常常有一种自满情绪,认为我国的本科教育在世界上是好的。但是我们却没有培养出多少英才,也就是没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不能不让人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担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即要提倡公平而差异的原则。
还要说明一点,精英人才不只是指科学技术人才,也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大学应该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在中小学及早发现人才。美国大学在中学设立先修课程,就是为了及早发现人才。美国在1955年就设立一种“先修计划”,为有兴趣、有才能的学生提供先修的机会。根据这个计划,高中可在13个学科开设大学水平的选修课程。学生在修完某门课程后,可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举行的标准化考试,入大学后可以免修。大学也为中学生开设各种课程,修完后承认学分。中学里设有学习指导老师,学生进了高中选学什么课程,指导老师就会根据学生的爱好以及在初中学习的情况帮助学生选课,制订学习计划。因此,美国基础教育从整体上看来水平可能不如我国,但他们却有一批拔尖人才。
第二,学校要有灵活多样的课程。大学要加强和扩大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不应该只是几门必修课,而要设广泛的选修课,便于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不仅包括列入课表中的显性课程,还应包括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活动。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到十二三岁时还没有自己的爱好,老师就要为他担忧。担忧什么,担忧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的平平庸庸的人。我们的老师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教育管理工作者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数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根据学生的考分。学生报考的志愿不是学生的志愿,而是爸爸妈妈的志愿,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志愿。
最近看了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的书稿,讲述他们在高中的时候怎样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程,怎样准备申报大学。他说,他有五个好朋友,性格不同,追求与梦想也不一样:大卫在高中期间就梦想成为一名导演,并且执着地追求这个梦想。他选择了新闻报告课,高中最后一年成了学校新闻制作主任兼摄影师。麦克想成为一名记者,他读了许多文学著作,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还利用假期到伦敦去参观了莎士比亚大剧院和莎士比亚墓。高中四年,他每学期都为学校办报纸,最后成了校报的主编。约翰痴迷数学难题,想当一名数学家,在语法课上也偷偷地看数学书,同学讥笑,他也不动摇。安德鲁想当一个工程师,他准备在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他对课内学习并不太用功,但在课外花很多时间制作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小船、做火箭。泰勒想学商业,他很看重锻炼人际关系的技能。泰勒是一个天生会和人交往的人,他能够让你笑、让你哭、让你高兴、让你难过,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是班上最早出去打工的。你看,他们个个都有志愿和爱好。我们的中学却缺乏这种教育,学生缺乏这种个性。
第三,我国的评价制度也需要改革。没有绝对的好学生和坏学生,只有某些方面甲学生优于乙学生,某些方面则乙学生优于甲学生。因此,要从多种视角、以多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最终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把某个学生评下去。高考制度要改革,但把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归结为高考是不公正的,高考也是不能取消的。改革体现在要设计一套能够真正考出水平的制度,对一些偏才要有一些特殊政策。
美国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大学录取要面试,他们请当地最有名的校友进行面试。不是考知识,而是考他各方面的素质。这在我们这样讲人情的国家恐怕难以做到。
第四,要改变教育方法。我们大学的教育方法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讲演为主的方法,几十年没有多大改变。大学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检索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第五,最重要还是教师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坚信人人都能成才,但才有不同。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最需要的,或者说最适合于他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公平。要改变大学教育采用中学教育的方法,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自学和探究的能力,另外就是社会责任感和执着精神。有了这几方面,我想学生就能成才。
这就是我的公平而差异的教育主张。
[1] 原载《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