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质教育推进步履维艰(1 / 1)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20年了,素质教育推进步履维艰。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有的学校德育没人管,有的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有的学校把管智育和德育的人分开,管智育的人不管德育。管德育的人就是班主任,其他的任课教师不管。从培养模式来讲,重知识轻能力,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重分数轻素质,忽视个性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显著下降,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世界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强调提高素质、提高质量,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能力,重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力和教育观培养。我们的教育要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就要重视素质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想从课程的角度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理念是很好的,符合世界教育的总趋势,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

我常常讲,课程改革可以分三个层次:①理想课程。制定的课程标准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所以它是一个理想的课程。②开发课程。即教材怎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课程之间怎么联系,课标怎么实施。现在我们国家在这个环节上有很多问题。例如,初中课程实行综合课,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也可以分科。但在编写综合课教材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理科怎么综合,文科怎么综合。综合之后,文科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历史、经济、地理各占多少比例,这些就成了问题。高中课程强调必修的和选修的内容,八个模块,哪些是选修,这些是开发课程遇到的问题。③实施课程。课程有了,标准有了,具体由教师来实施。教师若对教育目标不理解,教材编得再好也教不好。如果教师的观念是先进的,符合理想课程,对理想课程理解得很透彻,即使教材写得不太好,教师也能弥补。实施课程关键在教师。一些教师不能真正按照课程的理想来组织课程,主要是思想准备不足,技术上的准备也不足。思想准备是指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过来;技术准备是指教师的培训、对课标的掌握、对教材的掌握、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对方法的掌握。

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核心,任何改革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等到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时候,一种新的改革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课程改革已有三次,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现在。总结过去的改革经验,如果没有第一线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很难取得成功。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从参与中来,改变不能只喊口号。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很多,我认为,最缺乏的一是教师队伍的道德,二是创造精神。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研究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教育和美国人比较,基础教育还是比较扎实的,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物理竞赛中我们获得的奖牌最多,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情绪。有人说,我们的学生在国内上三年级到美国就可以上五年级,我们的学习程度比他们高得多。这里有一些假象。实际上,比一比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不要这样比,要比高中毕业最后的成绩。我们的学生不见得比美国的学生成绩好。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程度、成绩比他们好,平均分是80分,但都是平平的,没有拔尖的;美国的平均分可能只是70分或60分,但却有100分、90分的尖子学生。我们就没有培养出100分、90分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落后所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落后。我们有我们的优点,他们有他们的优点,他们的优点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学生之间是平等而有差异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均等的,但结果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教育公平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选择。教育公平有几个层次: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一是机会公平,这个差异主要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二是过程公平。教育的资源配置是公平的,而我们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是不公平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条件不公平。三是结果公平。这就要靠学生的努力。没有绝对的公平,平等也不是绝对的。宪法提出“人人是平等的”是指权利的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但人的出身是无法平等的,你身在北京,他身在云南的偏远山区,这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生在富裕的家庭,有的人生在贫困的家庭,这是不平等的;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智商100,有的人140;努力的程度也是不同的,结果是不可能公平的。所以,我们培养人从结果来讲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我们做到了,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每个人的潜力是不同的。现代社会人员结构是多样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培养三种人才: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科学技术研究者、数以千万计的管理者。从社会的要求来讲也是多样的,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的,但现在的教育是一个模式一个要求,这是我们为什么出不了人才的原因。杨振宁有一次在北京教育学院做报告时说,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各有长处,中国的学生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但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到研究生阶段中国学生提不出问题来,不像美国的学生能向导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想方设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竞争激烈,择校问题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2006年上学贵、上学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我国优质教育的稀缺。2007年上学贵、上学难不再讲了,因为上学贵主要表现在择校的问题上。所有的学生都想上好的学校,这只是部分问题,教育的激烈竞争仍然存在,反映了就业的竞争。由于竞争,学生的思想上有压力,身体上有压力。这不是教育本身的竞争,而是社会上种种竞争集中体现到教育上来了。青少年身上的很多不良行为,不能都归到教育上,也不能都归到学生身上。比如,诚信,社会上有很多不诚信的问题,学生怎么诚信。社会综合矛盾集中到教育上,使教育承担不了这个责任,但教育又不得不承担这个责任。现在学生都想上好的学校,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个问题影响我们素质教育的发展,但这不是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说,素质教育推进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