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素质教育。什么叫素质教育?说得明白点,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是不是不要考试?不是。考试是不能取消的。我们不是反对考试,是反对把考试作为目的。考试是手段。有的人讲,要考试,要高考,当然就要应试。但是应试不是我们的目的,而且考试制度也在改革。
我国高校升学率还很低,大约是5%左右,即使到2000年达到15%,也还有85%的人上不了大学。高考的问题,是一个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解决教育需求和供给矛盾的问题。现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我们教育的供给却有限。当然也可以想别的办法,例如,鼓励上民办大学。但即使升学率提高了,也还是有一个升学率的问题。这种供需矛盾不是靠改革考试所能解决的。因此,我们不能整天琢磨怎么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不提高人的素质,我们国家就没有希望。提高国民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从古到今,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有两大背景。一个背景就是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古时候人的素质是“正人君子”,念“四书五经”,会背“四书五经”,会考“八股”。今天是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跟过去大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这也是时代的要求。50年以前,包括20世纪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还是精英教育思想。20世纪60年代世界教育曾有一次大改革,那次改革是为了培养精英,为什么呢?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要求能够掌握高科技的人才,特别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苏两国争霸,美国看到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科技的优势要被人家抢走,便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搞教育现代化,这就是一种精英教育思想,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大众教育思想。现在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人都可以上网,人人也都可以接触新科技,所以要求人人都有高素质。当然,掌握高科技、新技术的精英还是需要的。现在是信息社会,需要人人都掌握科技,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一样,那时只是少数人懂得科技,大多数人可以不懂。所以,这一次的改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大众教育的特点。素质要提高,除了科技素质要提高外,其他方面的素质也要提高。过去搞大工业,想不到要保护环境。可是现在要治理环境,国家要可持续发展,靠几个精英行吗?得靠我们大众啊!我们大众都得有环境意识、环保意识,大家都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要破坏环境,不要乱砍森林。去年长江发大水,就是因为森林被砍掉。保护森林,保护生态,这就不能单靠精英,得靠大家,靠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提高素质,不光是小学生的问题,每个公民包括大学生、研究生都要提高素质。第二个大背景,我们确实在教育上有些弊端。刚才讲的应试考试的弊端,你不承认也不行。现在学生负担很重,学校减轻负担,家长还不放心,还要请家庭教师,搞补习班。这是供需矛盾造成的。但是,我们学校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不断提高学生素质,方法要正确,首先让学生有信心,有信心克服困难。
素质教育跟全面发展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全面发展教育贯彻得不太好,有应试教育的干扰,所以我们要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个性。什么叫个性?有些学校把个性和特长混淆了,说全面发展加特长就叫个性,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个性的核心就是创造性,就是要有创造思维,不盲从,不是说有特长就是有个性。不要把发展个性和特长混为一谈。个性发展的关键是创造性。有了特长如果没有创造性,特长也发挥不好。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出成绩来。
基础教育打什么基础?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北京请了几个院士座谈,怎么从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一位中科院院士说:“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不要去折磨孩子,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你折磨孩子,孩子的身心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许多教师喜爱听话的学生,对淘气的孩子往往采取不正确的方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教师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句话很不容易做到,有时候教师往往为一些小事就伤害学生。第二,打好进一步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为升高一级的学校,而是不断学习。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学习社会、信息社会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终身学习也是时代的要求。我国经济正在转型,许多职工下岗,要想再上岗就要再学习,再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11条、第41条都提到终身教育,提到要建立终身教育体制。如果离开了教师就不会学习,那怎么能终身学习?所以说打好终身学习基础也很重要,制度要改变、内容要改变、方法要改变,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思想要改变。第三,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不只是给学生一技之长,谋个职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世界上很多国家强调公民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关心社会、对社会有责任心。1988年,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一个要求,一个人走向社会必须得到3张通行证:一张是知识的,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你能够承担一个职业;一张是开拓精神和事业心,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如果打好了这三方面的基础,学生要成功就不言而喻了。建立自尊心、自信心,有一种成功的欲望、对成功的追求,他的素质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