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1 / 1)

首先讲我对成功教育的认识。贺师礼教授说,成功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我认为成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还可以扩展一点,让每个人对事业有成功的要求。贺教授在文章里讲到学生存在着差异,有好的学生,有后进的学生,也有跟不上学习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上成功,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教育思想。成功教育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建立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思想体系上的教育思想;成功教育不是说每个学生都没有差异,人人都考一百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成功的信念,有一种自信。学生是有差别的。比如,就思维来讲,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有的学生思维很敏捷,有的学生思维较缓慢;有的学生思维虽然敏捷,但他的逻辑性不强;有的学生思维缓慢,但他的逻辑性较强,想问题想得比较深刻;有的学生钻牛角尖,想问题不用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天马行空,很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教育不是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分数,而是使其建立一种成功的信心,追求一种对事业的信心。

我去年在日本待了4个月,参观了一些学校。我点名要参观一所养护学校。所谓养护学校,就是残疾儿童、智力低下儿童、聋哑儿童就读的特殊教育学校。但是日本当地没有这样的学校,只有养护班。法律规定一个地区只要有两个残疾儿童,学校就要设养护班,最近几年又进一步规定只要有一个残疾儿童,就设养护班。我参观的养护班有6个学生。课后,我与校长和老师座谈。照一般人看来,残疾的孩子不可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追求什么成功,但是这里的校长、教师的思想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信心。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单独设特殊学校,而设养护班呢?因为这些孩子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在养护班上课,有些课就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校长说,世界的潮流是要让智力障碍的孩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上课,让他们有一个看法。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是残疾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不搞特殊学校。其中有一个孩子电脑玩得很好,已经在电脑上学习意大利语。所谓障碍,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就没有障碍了。如腿脚不灵便,坐轮椅上台阶对他来讲是一个障碍,但是如果你把台阶拆了,变成一个通道,对他来讲就没有障碍了。可见,对这些有障碍的人来讲,是可以没有障碍的,只要我们设法替他们创造一个环境,他就没有障碍了。校长就是这么讲的。我问他正常的孩子会不会对他们有歧视,会不会看不起他们。他说不会,我们教育正常孩子怎样关心这些残疾孩子,使他们知道残疾人的需要是什么,长大以后他们就能为残疾人考虑问题,不会对残疾人看不起,也不会伤害他们。相反,正常的孩子还能帮助这些残疾人,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从生理上、心理上讲,人都是有差别的,但是每个人又都有他的优势,将来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我个人理解,成功教育就是建立每一个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建立在自尊、自信、自强这么一个心理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证明自己,有信心,自强,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达到事业上的成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了一本书《要相信孩子》,认为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他说,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第一学期不给学生打分数,第二学期才打分数。第一次打分数时要非常慎重,绝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就是为了建立学生的信心。又说,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以后他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那么长大了对他还能有什么要求!这说明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就是成功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我觉得成功教育研讨会在江阴召开有特别的意义。有些同志对我讲,江阴乡镇企业搞了20年,靠哪些人?不是靠我们这些考上大学出去的,靠的是留在江阴的人,或者没有机会考大学的,或者是因为考大学没有录取的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落榜生,是他们把江阴建设起来了。他们成了企业家,你说他们是不是人才?什么叫人才?是不是上了大学的才是人才?是不是当了政治家、科学家的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当然,人才有层次,有高级的人才,有一般的人才,但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人才观:我们教的学生将来人人都能成为人才,都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都能事业有成。我讲了每一个人有成功的信念,将来在事业上都能成功,然而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包括学习上的挫折。我们的老师就要帮助他克服种种挫折,获得成功。

当前有的老师往往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使师生关系极其紧张。我有一个朋友,他说他的孙女进入小学一年级,第二个礼拜就回来讲:“爷爷,爷爷,我在班上是第二号种子,老师给我们排队,谁最聪明,我是第二号。”过了半年,她又回来说:“爷爷,爷爷,我们班上有8个笨蛋,班主任说谁是笨蛋站起来,他们全站起来了。”孩子是很天真的,老师经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孩子笨,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孩子,会使孩子从小失去信心。

我有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呼吁是不是以后不要再评三好学生,因为三好学生已经评滥了,该改为评进步奖,你有一定进步我就鼓励。我参观过一所初中—广东逸仙中学,它是一所薄弱学校,专门招收别的学校不要的学生。这个学校的办法就是鼓励进步,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奖励,原来30多分考到40多分就表扬;原来70多分,这次考试考60分,就要批评;做了好事就表扬。这样每个人都得到了表扬,每一年都要树立一些进步的标兵。孩子很快就变了,家长也反映孩子变好了、变用功了,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及格,过去不及格的孩子到了这里也能及格了,所谓一所学校要办出特色,我想这就叫办出特色。我觉得评三好学生有利有弊,一方面鼓励学生,另一方面有的时候也不太公平。有的地方评三好学生甚至还有走后门的。最近有的地方录取大学保送生,有一个三好学生是优秀的学生干部,他不愿进保送的大学,宁愿考别的学校。校长就把他这个三好学生的头衔借给另外的学生。还有个地方领导的孩子年年是三好学生,有的家长不服气。我建议不要评三好学生,当然这是国家的政策,我也做不了主。但是我建议可以评进步生,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容易取得进步。还有小干部,最好轮流当,不要变成一部分孩子是管人的,一部分是被人管的。成功教育应该考虑让人人都成功,人人都干。老师让听话的孩子当干部,这是与民主社会不相符合的。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过去讲平等、民主,我觉得还应该加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学生把老师当作最亲密的人,很多心里话可以向他讲。我们中国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关系不是一般的民主平等关系所能表达的,应该是仅次于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的一种和谐关系。只有建立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才能使你的学生人人都培养出自尊心、自信心。

可是,我现在感觉到师生关系非常紧张,两个月前,《北京晚报》登了一条消息,说成都有一所学校,老师经常训孩子,说得不好听是骂孩子,结果有几个孩子不想听老师训,吃了安眠药,吃过了量,只好赶快抢救。你说这种师生关系怎么能让学生获得成功?《北京晚报》上还有一条消息:北京有一所外语学校,学生分数考得好,可以先吃饭;分数低的晚吃饭。记者去访问:“你这个做法对不对?”他说:“这有什么不对,这公平嘛,考得好的先吃。”这种做法怎能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学生怎会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