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本次全国愉快教育研讨会,陈德珍同志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去年讲愉快教育的实质,今年就应该探索点规律,把愉快教育推进一步。听说在南京大家参观了学校,搞了研讨会,很有收获,我没能参加。我来了以后,参观了锡师附小,听了两节课和丁校长的经验介绍,看了展览会,我觉得收获很大。愉快教育开展了这么几年,很有成绩,可能各个学校都有些经验,昨天我看了锡师附小,就感到他们已经创造了一套经验,而且也有理论,找出了规律,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今后的任务确实像陈司长向我说的就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对愉快教育的实质,大家基本统一了思想,即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愉快教育仅仅是一个开始,一开始是7个学校,现在渐渐扩大了,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但是整个教育界、社会上对愉快教育还是不理解,还有些误解,我也遇到一些教育理论界的朋友,他们说:“你这个教育家怎么老是去提倡愉快教育呢?教育应该是刻苦的。”有的劝我别去讲了,不要去搞这个东西,看来教育理论界也不是太理解,社会上也不是太理解,有些家长也不太放心。你搞了愉快教育,是不是质量下降呀?你搞愉快教育,学生在学校的负担减轻了,但到家里负担却加重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一方面是总结经验,找出一些规律,踏踏实实地把愉快教育搞得再深入一些,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踏踏实实地真正能够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赢得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理解。
今天我想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还要明确一下什么叫愉快教育。我想下这么一个定义:愉快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师生两者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有几点要说明。第一点,愉快教育不仅是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且是教师愉快地教学。教育教学工作是双边的活动,不可能只有一方面的愉快,不可能是学生愉快地学习,而教师却皱着眉头,在那儿苦思冥想或者把它当作一份苦差事。北京一师附小的教师跟我反映,愉快教育要坚持下去还是很不容易的,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一开头还是很好的,后来遇到些困难了,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本身不愿意学习,你启发他,他不学,过去用压服的方法,现在要开展愉快教育了,怎么办?所以教师要愉快。做到这一点还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师生都感到愉快,这个愉快教育才能进行下去。教师怎么能做到愉快呢?教师要对愉快教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教育观,这个我在后面再讲。第二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光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要有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昨天附小的丁校长在介绍经验的时候也讲到参与。我听了一堂语文课,我粗粗地计算一下,一堂课有50多人次发言,还不包括朗读等其他参与。我觉得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开展愉快教育的关键,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主动”这两个字是关键。学生主动了,才能生动活泼,学生不主动、被动了,怎么能生动、活泼呢?世界上很多研究也表明,学生参与得越多,教育效果越好。昨天第二堂是数学课,实际上是考试课。过去考试是被动的,教师发一张卷子,学生照着卷子答,可这节课是非常生动、非常活跃的,寓考于乐,用知识竞赛的方法答题或者用其他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圈一圈,用了很多学具,结果有人得优,有人得良,学生自己评分。实际上学生自己考试,把学生的成绩都考出来了。可见,不仅是一般的上课学生可以参与,考试也可以参与。可见,教育的全过程学生都可以参与,这也有各种模式。一个教育模式是单向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再回答;有的还可以向老师提问,现在咱们还没有做到这种双向。还有一个模式是多向的,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越是多项,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知识发生迁移,举一反三。第三点,要建立一个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有积极性、主动性。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基本条件,或者是根本的条件,因为师生关系是一个潜在的课程。潜在课程,不在课表上,是无形的,学校的环境、学校的一切设施,学校的氛围、教师集体的气氛、学生集体的气氛,都是潜在课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师生关系,人际关系。过去我们讲师生关系是讲民主平等、团结的师生关系,这种讲法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我认为这种讲法还不够,因为我认为民主、平等、团结的关系,只是反映了有点带有法律性质的一种人际关系,还没有反映出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民主、平等的关系拿到父子之间也应该这样子,但是父子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只是民主、平等、团结吧,父子之间还有一个亲子的关系,还有在感情上、血缘上、情感上的关系吧。我觉得师生关系也有这一点。当然,师生关系和父子关系不一样,但是师生关系在情感上应该不亚于父子关系。所以,我要提出和谐、协作的师生关系。第四点,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是愉快教育的目的,也是愉快教育的归宿,这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和谐地发展不是几个人,而是指全体学生。因为,过去我们的教育中也有使一部分学生愉快的,学得好的学生他们比较愉快,天资聪明一点的,他是愉快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愉快,学习差的学生不愉快。我们现在的愉快教育要使全体学生愉快地学习,要使全体学生和谐地发展。这个定义我想讲这四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愉快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愉快教育的教育学基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求学生。20世纪40年代,马卡连柯有句名言,也是他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更多地尊重学生,并且更多地要求学生。既要尊重,又要严格要求。尊重学生是建立在相信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的,严格要求也是建立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相信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如果我们不相信学生,那么我们又何必白费力气辛辛苦苦地去进行教育呢?如果我们明知道这个学生将来不能成器,还要教育他干吗?我们首先要相信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人才。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当过小学、中学教师,当过四年教导处副主任,那时年轻,才20多岁,当教导主任时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学生叫我凶主任,不愉快。当时没有愉快教育这个觉悟,就知道,老师说,学生就得听。后来,我很后悔,现在我的学生有当局长的,有的都被我训过。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做教师首先要想一想,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不仅他讲,我们毛主席1934年在苏区的教育方针里也讲,我们要使学生都能享有幸福,所有的人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文明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理想是要使所有儿童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这幸福是心灵与劳动的幸福,劳动对学生来讲包括了学习。他还说,所谓和谐的发展,就是发现生长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每个人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中更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我们教育的责任是要把儿童内在的一切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还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说: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有一种东西是任何教育大纲、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幸福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他说,不要让上课、评分充满一切活动领域。这句话对我们开展愉快教育很有意义。愉快教育也不是我们的新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的学校称为快乐学校,当然,他没有用愉快教育这个名词。国外也没有这个词,学习本来就是愉快的。我们搞愉快教育,许多外国教师不理解,学习本来就是愉快的,为什么还要提愉快教育。我到许多国家看过,我十分羡慕他们。他们的儿童真幸福。这个幸福,不是指物质的,从物质来看,我们的儿童不比他们差,而是指他们的儿童受到的教师爱护比我们强。学习的时候,教师的作用,第一,是当观察者,观察孩子一天的活动情况、一天的活动情绪表现是什么,他就记录下来,贴在黑板上,家长来领孩子的时候,就把这条子领回去。学生画画,教师从来不纠正,从来不说你这画画得不像,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但是教师也注意观察,观察以后就把它记录下来,最多有时候给学生描一描。第二,教师是当设计者,设计一个环境,幼儿园教师要设计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教着他学,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第三个作用是帮助者,教师帮助学生,学生画画,他不去纠正,但帮他描一描。比如,学生动手做果酱,他让学生自己做,他帮着削苹果,帮着不熟练的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是不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正是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的信任。师生关系不好,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不敢要求学生,实质上学生是不喜欢这种教师的,只要我们的要求合理、合乎分寸,学生是会理解的。但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遇到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有的教师已经养成习惯了,总觉得儿童是小孩。还有的教师确实教育不得法,不太懂得教育规律。最近一位朋友对我讲,他孙女儿在一所顶呱呱的学校上学,回家讲,她是第二号种子选手,他觉得奇怪,她说,这是老师讲的,班上还有一个第一号的选手呢。还有一次她回家又讲,班里有八个笨蛋,她说,老师有一次问,谁是笨蛋站起来,一下子站起来八个。这样的教师也能够培养好儿童?
第三个问题,愉快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就是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愉快的满足,或者叫满足的愉悦。这种情感的满足不仅仅是指感性上的快乐,而且是指完成学习任务后心理上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也就是前面讲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劳动的幸福。所以,这里我就想讲讲愉快教育和刻苦学习的关系。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愉快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愉快教育与刻苦学习,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统一在劳动的幸福,统一在学习以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心理学角度讲,愉快教育和刻苦学习是两个范畴,愉快属于心理学的情感范畴,刻苦学习属于心理学的意志范畴,愉快只是与痛苦对立的。刻苦跟懒惰、懈怠是对立的,是心理学上意志的表现。所以,愉快和刻苦完全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你对这件事感到愉快、感兴趣,就能刻苦地做,经过你的刻苦努力,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心理上得到一种胜利的满足,那么你就愉快了。所以,愉快跟刻苦不仅不矛盾,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愉快与对待挫折也不矛盾,学生遇到挫折以后,是一蹶不振,以后厌学不学了呢?还是我们帮他克服困难,使他战胜这个挫折,胜利地完成任务,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我们要的是后者。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才会转化为内部动机,转为自己的要求,自己有内驱力,对学习也就感兴趣了。这种成功的喜悦,往往是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的关键。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学生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个别时候会遇到一些痛苦,但是只要我们帮他克服困难和挫折,他就会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愉快教育跟使学生经历挫折得到锻炼也不是矛盾的。愉快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不是这样,请老师们指正。
第三个问题再补充一点,为了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开展愉快教育,我们教师就要很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发展的水平、个性特点、个别差异,从而因材施教。锡师附小的教风是:乐教、善教、严教,因材施教;学风是: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学。这几句话很好,要因材施教,如果没有因材施教很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愉快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怎么会愉快呢?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我们的学生。以上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精心设计。我认为以后写教案可改为教学设计。因为教学设计更广泛一点,当然教学设计从广义来讲包括课程设计,从狭义来讲指一堂课的设计,今后恐怕我们教学过程要慢慢起变化,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得还很不普遍,而且现在教学技术还仅是一个辅助的手段,还没有真正介入教学过程里来,将来真要介入,就不是辅助手段了,它要和文字教材一样,起到文字教材的作用。我们的教学过程,过去是由个别教育转到集体教育,于是就有了班级授课制。现在的趋势,逐渐又再向个别化转化。个别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谓个别教学,不是回到过去原始的教育,一个教师教一个学生,现在有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去年,我去日本参观一个学校,也是一所实验的学校,用计算机教国文课。我听了半节,可能他们是讲同义词、反义词。一开始,教师拿出一个画在纸上的大熊贴在黑板上,让孩子说这个熊的特点,孩子们说熊是高大的、强壮的、黑色的等十几个词,然后又拿出画的小白兔,学生就说出瘦小的、柔弱的、白色的等词。教师就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这种启发性教学,孩子非常活跃,这是集体教学。紧接着分组,两人一组,两人一台计算机,计算机里有软件,出来各种图形,高的房子,矮的房子,一种圆的,一种方的,让孩子们拼音,拼对了,计算机就给一个对了的信号。一组是10个题目,既学了拼音,又学了同义词、反义词的词义。学完一个,就再拿一个新的卡,可以得到像红花那样的东西。有两个孩子做得非常快,有的孩子做得比较慢,这就是个别差异了。我主张师范学校不仅要开教育学教材教法,还要开一门教学设计课。教学设计既有理论,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规律,又由具体设计来反馈。国外不仅有微型课程,还有微型教室。一个教室隔成六个小教室,6个组,每组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当中有一个主操纵台,你可以把讲课录下来,自己分析自己的课。这种设计,经过几次就设计得比较好了。我看将来师范学校要开这门课程,将来青年教师走上岗位就能胜任。
第四个问题是开展愉快教育的关键,就是转变我们教师的思想。我感到愉快教育不是一个方法问题,是一个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思想观念转变了,你开展愉快教育也好,创造教育也好,都容易了。像昨天,江苏周主任讲的,我们提个口号,就是素质教育,至于如何提高素质,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意见。愉快教育、创造教育还有许多教育,如李吉林老师创设的情境教育,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旧的观念要转变,我几次讲话报告都不讲方法,因为我自己没有什么方法,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认为每个人的方法都可以不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就像叶圣陶讲语文教学一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可以扩大,不仅是语文教学,整个教学都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方法问题都带有一定的个性。所谓带有个性就是说,有一点学校的个性,带有一点老师本人的个性。学校的个性,就是这个学校的特点、学校的条件。有的学校在山区,操场也没有,开展体育活动比较困难,就想另外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到任何地方去学习,都不能学习方法。我从来不谈方法问题,只谈转变观念,那么转变什么观念?
首先是人才观,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叫人才?有些人把人才看作天才,人才并不等于天才。人才不能用职业来划分,不能说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是人才,从事另一种职业的人不是人才。当然,培养人才要有职业意识,我们要有职业教育意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总之,每个人只要被精心地培养都可成为人才。我们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是打基础的。打什么基础?我说是打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是打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我们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要让儿童身心得到充分发展。第二是打继续学习的基础,我说的继续学习并不等于升学,是终身学习的概念。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第三是打将来就业的基础,打好将来就业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技能的准备,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就业的职业意识。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什么叫好学生?什么叫差学生?不能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不能用学生的一时表现来给学生下结论。谁是种子选手谁是笨蛋,不能下这个结论,这是学生观的问题。师生关系是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条件。过去我们对师生关系研究不透,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教育力量。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不会很好地学习。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我们对愉快教育要深入一步,就要把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一步。因为,一个学生的大量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上,学科课程要相对减少,活动课程要增加,还要强调一个潜在的课程,这些意见都是对的,但不管减少多少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总是占优势,在学校里总的时间不可能减到太少,学科课程跟活动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学科课程跟活动课程可以结合在一起。但是学科课程还是主要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条规律我们不能丢掉。教学过程要改进、变革,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觉得我们的教学观涉及学生的主体问题,提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最后我们还要总结几条规律,这个我就没有时间讲了。开展愉快教育还有几条是必须坚持的,有了这几条,愉快教育就开展起来了。我举出几条,例如,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学观念;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还有一个教师的集体;要有一个美化、优化的学校环境;要认真地设计学校教学。到底有哪几条我也没有想好。但只要遵循这几条原则,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就讲到这里,我不想做报告,而是拉家常,不是拉家庭的事,而是拉学校的家常,我也是个教师,到底对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 在中国教育学会无锡“愉快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