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研究 促进中学理科教育的改革[1](1 / 1)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一门新课程,这就是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在英国,有的教育家甚至认为,STS课程是每个将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未来公民必须学习的“新的公民课”。为了探讨这门新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实施,我们已经开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为什么这门课程这样受到重视呢?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每个公民都必须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等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新科技在生活中涌现,还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伦理道德水准的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等社会问题。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的优势来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于人类,又如何来解决新科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的问题,这也就成为教育应该研究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STS)课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赫德博士所讲:“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教学工作。”“对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社会方向和技术的强调,应是任何科学课程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最近几十年中,科学技术世界经历了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加速增长,科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场科技革命不仅改变着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而且正在改变着社会的精神面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科学技术社会已经不是三个孤立的概念,它们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新含义的新概念,科学技术社会课程也就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看重的不是三者孤立的知识的传播,而是重视三者关系的沟通和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也即科学技术如何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应用;二是科学技术在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同时,又如何改变着社会的精神面貌,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又如何利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复杂而棘手的问题,例如,人口增长、粮食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吸毒和犯罪、试管婴儿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它们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科学技术就能办到的,还需要运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因此,科学技术社会课程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阿马杜先生说得好:“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人类各个创造性领域之间出现沟通的时代里,包括各种不同科学学科之间的沟通,以及各种学科与文化之间的沟通。”

我国关于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最早介绍引进这个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主编的《外国教育动态》杂志,它在1982年的第2期中以《STS—英国学校中的一门新课》为题,简略地介绍了STS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在英国开设这个课程的情况。以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几所大学、中学的教师开展了“理科教学·《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课题研究,并作为“七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研究的成果之一,反映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技术社会(STS)辞典》之中。这项研究目前进行的情况主要是中学理科教育如何与社会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在课堂上学习的理科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涉及上面提到的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的一个方面,还没有涉及另一个方面,即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来解决科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一面。但是,就是这一个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有重要意义的。它将提高广大教师对理科教育的认识,促进理科教育的改革。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有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去年江泽民同志在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又一次阐发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论断。他说:“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没有物化为劳动工具和被劳动者掌握之前,它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被劳动者所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就是要靠教育,靠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有利于科技意识的普及,提高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江泽民同志说:“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向中学生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中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且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未来新时代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学理科教育的改革。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它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已经深刻地影响包括幼儿和中小学生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但是,传统的理科教育落后于形势的要求,许多方面与现实生活产生矛盾,理科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弊端是理论脱离实际。教育不是为应用,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中学理科教育尤其如此,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为升学服务的,即重理论、轻应用,重解题、轻动手,重分数、轻创造。科学知识讲得多,做题多,联系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少,科学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不可能有科技意识,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科学技术社会课程恰恰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学习了科学原理,知道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技术,又如何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对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社会的价值观。

当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综合。我国中学理科教育采取的是分科教学方式。它对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无疑是有益的。但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即课程缺乏综合性,把各门学科孤立起来,缺乏必要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的综合理解,不能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可以弥补分科教育的不足,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世界是统一的,物质是统一的,是充满着矛盾的,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世界,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是愿意学习的。但是当前却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觉得学习太枯燥、学业负担太重,尤其对理科教育觉得太深太难、习题太多,他们不明白学习了这些知识,对他们将来走进社会有什么用处,因此学习的动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教学改革着手。这种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内容、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良好动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主张把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有紧密的关系,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现象,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刚刚开始,对于它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勇于实践。

[1] 原载《民主》,199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