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活动在小学已经开展一年多了,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理论上却还存在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愉快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效果也是好的;不赞成者认为,学习本来就是要求刻苦的,“愉快教育”怎么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有的同志认为,“愉快教育”并非新鲜事,老早夸美纽斯就提倡教学要听其自然,发展儿童的天性,今天来提倡,未免有些倒退。究竟“愉快教育”该不该提倡,它在理论上能否站得住,这是教育理论界应该回答的问题。
首先表明,我是属于赞成者之列。去年春天,当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把北京一师附小开展“愉快教育”的经验材料转给我看时,我就认为这是一份好的经验,值得推广。我一开始并没有从理论上来分析这个经验,只是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直觉来评论这件事。因为不仅仅是我,还有许多同志都感到,我国小学教育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被束缚于沉重的教学负担之中,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许多同志感到很忧虑,我们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高度创造活力的人才!当看到北京一师附小的材料时,我很兴奋,觉得我们的小学教育有了希望,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这种直觉,我至今仍然认为是对的。
一年来,这个经验已经在全国推广,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确实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只有提到理论高度,才能正确地指导行动,否则经验的推广可能会走样。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愉快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实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早在1962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这个要求。我认为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今天有必要重新来认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深深感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对教育工作特别关注。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言论,中心思想是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造精神的生动活泼的人才。他对呆读死记、读死书、死读书深恶痛绝,因此他往往采用极其尖刻的、夸张的言语来抨击这种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但是,一个时期,除了“**”中“四人帮”的有意歪曲外,许多同志也只是从表面上来理解他的言论,并未真正领会他的思想实质。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言论,感到他见解之精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句话,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怎样才能达到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个目的,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儿童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愉快教育”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愉快教育”与刻苦学习不是对立的。对一个儿童来讲,首先要解决一个让他乐于学习的问题。如果他不乐于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无从建立。我认为,乐于学习本来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成长到五六岁时,由于外部世界对他的大脑的刺激,使他产生认识上的矛盾,他迫切要求解决这些矛盾,因此常常向大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求知欲是十分旺盛的。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点燃他们这种求知的火花,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不是相反,扑灭这种火花,压制他们的求知欲望。我经常讲,很少看到六七岁的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我曾经问过一个6岁的孩子:“小时候你哭着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什么现在那样急着想上小学呢?”他回答说:“我现在长大了,我要知道好多好多东西。”看来,乐于学习是儿童的天性。但是为什么有些儿童入学以后就厌学呢?没有别的原因,只能怪我们的教育不得法。沉重的学业负担、成人化的教育方法,使得儿童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这样的情绪怎么能培养起刻苦学习的精神呢?怎么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呢?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乐于学习,而且学会如何学习,充分满足他的求知欲望,那时才可能树立起刻苦学习的精神,把“苦差事”当作乐事。这就是苦与乐的辩证法。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愉快教育”的目的,但它却起到了减轻学业负担的作用。当前,小学生的负担过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业过多,这是有形的压力;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就是升学的心理负担。后者比前者更沉重,而且是前者产生的根源。因此要开展“愉快教育”,首先要把学生从升学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正如上海第一师范附小的经验中指出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没有作业,学生光是坐在教室里,心理负担已经超重。如果教师能从情感教育入手,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即使不布置作业,学生也会主动地、努力地去钻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还是教师要从升学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愉快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他应该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种人才的培养当然不只靠小学教育,还要靠小学以后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要培养这种人才,就不是用强迫学习所能达到目的的。
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他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教师要平等地、民主地对待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团结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样,“愉快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最后,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有师生双方面的活动,我们提倡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这两句话说明了双边活动的关系。要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当代教学论中得出的无可辩驳的结论。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就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专章来论述,这里只能提一笔,不做赘述。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开展“愉快教育”绝不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那么,“愉快教育”是不是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我想倒不一定这样说。确实在教育史上已经有人提出过,在国外有夸美纽斯、卢梭、洛克,以至当代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在我国也古已有之,《论语》里就讲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但是也并不能因为古已有之,外已有之,就不是新的教育观念。所谓“新生事物”,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凡是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新生事物,新的教育观念是相对旧的保守的教育观念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愉快教育”的思想是新的。特别是针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而言,它是新的教育思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愉快教育”不是个方法问题,所以推广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觉得不知道从何入手学习。其实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是愿意不愿意转变教育观念。观念转变了,办法自然就会想出来,因此推广这个经验、学习这个经验,不能形式化,最重要的是领会它的实质。
[1] 原载《北京教育》,1991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