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原则[1](1 / 1)

深化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有的进行了学制改革的试验,有的进行了学校整体改革的试验,有的进行了单科教材教法的试验。这都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从国家的总体上来讲,教育改革要深化,首先要抓住课程这一环。因为,无论是教育结构的改革,还是办学方向的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上。学制和结构的改革是一种组织形式的改革,而课程改革则是一种内容的改革。所以,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就是从课程改革开始的。

课程改革的问题很大。从纵向来讲,它涉及大、中、小学;从横向来讲,它涉及各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在一篇短文中不可能什么都谈到,所以我想就中学阶段的课程改革谈一点原则性意见和同志们一起探讨。

讲到中学课程,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制定中学课程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有下列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制定中学课程最重要的依据。我认为,从总体上、发展上来讲,中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当然,从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来讲,中等教育可以分为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中等教育两大类,它们的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但是它们都处于中级阶段,无论是从整个教育进程来讲,还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阶段来讲,都处于尚未成熟、趋向成熟阶段,都有一个继续发展的问题。从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出路来讲,中等教育有双重任务,即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为就业做准备。这种双重任务对普通中学来讲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普通中学总是只有一部分毕业生能够升学,另一部分毕业生将进入劳动市场。对职业中学来讲,一般总认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毕业后就业,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毕业后就业并不等于从此中断学习,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还需要不断学习,何况不能排除个别的毕业生继续升学的可能性。因此,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打基础。那么,打什么基础?我认为,要打好下列三方面的基础:①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这种学习包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也包括终身学习。也就是说,通过中等教育,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掌握了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和方法。②为将来接受职业训练或者为完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技能打基础。普通中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要就业,就要接受职业训练,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职业技能的需要。打好职业训练的基础,包括心理上的和知识技能上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课程上考虑设置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③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基础。这里面包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格的初步形成,心理品质的发展、体力的增强、生活能力的培养等,国家应该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来考虑课程的设置。

第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是制定课程的又一个重要依据。课程的设置和各门学科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跟上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课程是19世纪设计的,它只反映了19世纪末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次课程的大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改革,并且要考虑到21世纪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当前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科学越来越分化,同时又越来越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各门学科系统的知识,又要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人主张开设综合课程就是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例如,“能”的问题,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要讲到“能”的问题,如果综合起来讲,对“能”的理解就会有一个全面的概念。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光靠自然科学本身不能解释,需要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说明。这就是所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这种联盟也需要在课程中有所反映,近年来欧洲盛行的所谓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就是基于这种观点。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是制定课程的依据。课程不同于学科,学科是根据各门科学的内在逻辑形成的体系,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认识的规律改造过的学科体系。它不仅要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还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当时编写的课本都没有能被广泛地、长时期地采用,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所谓“新数学”“新物理”“新化学”等只考虑了学科的发展,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布鲁纳在1960年曾经写了一本书谈教育改革,名叫《教育过程》。1970年他又写了一本书,叫《教育过程再探》,后者就提到1960年的课程改革太理想化了,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可能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包括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是不一样的,其他心理品质也不尽相同。课程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潜力,就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课程论专家都主张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除了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外,设立较多的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

第四,社会的需要和国情是编制课程需要考虑的因素。社会的需要可以反映在中等教育的结构上,也要反映到课程设置上。中等教育的双重任务反映了社会的需要,但是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中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来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双重任务,在课程上要有所反映。

课程的编制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课程编制不能只有一个方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多种方案。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即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能够接受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再搞多种方案,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

以上是编制课程的依据,根据这些依据可以归纳出编制课程的几条原则,这就是: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③科学性原则,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④统一基准和多种方案相结合的原则。

[1] 原载《学校教育》,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