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 / 1)

生产力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形式而存在。人们生产物质资料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进行,而是共同地进行的。因此,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彼此要结成一定的关系。由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由谁支配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同志这里讲的观念形态就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包括教育在内。因此,教育不仅受到生产力的影响,而且受到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又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 一定社会的教育,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与社会发展五种基本经济形态相适应,就有五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我们在第一章讲到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时讲到了,这里我们只强调两点。

第一,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在政治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教育上也同样占统治地位。例如,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奴隶主实行统治的工具;封建社会的教育则具有鲜明的封建等级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则如列宁所揭露的:“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思想,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5]

第二,当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时,教育也要随着发生变革。例如,我国从春秋战国以后的2 000多年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古代的教育长期以来是封建主义教育占统治地位。但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近代教育就带有明显的封建买办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的政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立即提出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些变化,说明了教育是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不断变革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决定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决定于客观存在,也就是决定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使他们能从事生产劳动;能英勇作战,保卫氏族的利益;能遵守氏族的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所以,年青一代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生产知识、宗教仪式、道德规则、风俗习惯以及进行军事训练。到了阶级社会,在政治、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的利益,总是力图通过教育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例如,在中国奴隶社会,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宗法制,镇压和掠夺奴隶,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奴隶主的子弟培养成为奴隶社会的统治者,学生需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所谓“六艺”教育,即学习礼乐制度和军事技术。在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士大夫,他们学习的内容是“三纲五常”等一套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观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大不相同,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政府的官吏、工厂企业中的经理、工程师、军队中的军官,以及律师、医生、教授、科学家、记者、艺术家等高级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的需要,他们不得不让劳动人民的子女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熟练工人,能够为他们创造高额的利润。

无论哪个社会,都把体现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虽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不设专门的道德课,但是把渗透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宗教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才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并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要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在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所有的儿童接受差不多同样的教育,只是由于男女分工的不同,男女儿童的教育才有一定的差别。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不同的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反映在教育上也是不平等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是没有权利接受学校教育的。不仅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子女,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例如,我国东汉时期的太学,规定大将军以下至俸禄600石的官家子弟才能去学习;唐代的官学,入学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但是,由于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同,仍然不能受到真正平等的教育。正如列宁所说:“阶级学校没有等级,只有公民。它对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要求:要求他们缴纳学费。阶级学校根本用不着把大纲分成富人的大纲和穷人的大纲两种,因为缴不起学费、教材费和整个学习时期膳宿费的人,阶级学校根本不让他受中等教育。”[6]有钱人的子弟可以进入学费昂贵的、教育质量较高的私立学校,将来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成为统治人物。穷苦的子弟只能进入质量低下的公立学校,将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个维持生计的职业。这种状况即使在经济最发达、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不例外。资产阶级鼓吹“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民主化”,这不过是骗人的口号。

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才为教育机会均等创造了条件,但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也还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度丰富,才有可能。

(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矛盾反映在教育上。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上。统治阶级的教育固然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但是被统治阶级,由于它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条件,也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阶级意识,包括教育思想在内。虽然这些思想还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束缚,但是他们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阶级利益,也总要反映他们对教育的要求。由于他们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地位,所以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又总会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因素。列宁说过:“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太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但是每个民族里面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而且这不仅是一些‘成分’,而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7]列宁这里讲的是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的少数民族的情况。这种情况适合于所有阶级社会。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农民革命军太平天国就有自己的教育主张,这种主张是和封建教育相对立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政党、工会等,也经常为本阶级设立一些夜校、训练班、俱乐部、图书室、读书会等,进行革命教育,扩大自己的思想意识。

此外,在阶级社会中往往除了一种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外,还同时并存几种生产关系,所以也会有几种性质的教育同时存在。例如,在封建社会后期,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教育外,就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萌芽。

(四)社会的具体的政治经济结构还决定着教育的结构、类型和管理体制等。例如,法国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它的教育也是中央集中管理;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地方分权制,所以它的教育也是由各州分权管理。又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无政府状态,因此,它们的教育发展也是无计划的,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调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因此,教育的发展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有计划地进行的。

从上述各点可以看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多方面影响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教育是不能脱离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资产阶级鼓吹的“超政治”的教育是没有的,他们所以鼓吹这个骗人的口号,不过是想掩盖他们的教育的资产阶级本质而已。

教育给予政治经济制度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不仅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而且反过来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教育对于政治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人,不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且总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而存在。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里,一切的人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他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各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以巩固它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古代社会,学校实际上是官吏的养成所,所谓“学而优则仕”,学生毕业以后就成为政治上的统治人物,直接地作用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现代社会国家的统治人才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就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例如,据瑞士《新苏黎世报》透露,1945年以后担任英国首相职务的9人中除丘吉尔和卡拉汉外,全都在牛津大学学习过。目前,撒切尔夫人内阁的22位大臣中,就有17位在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学习过。同时,现代社会不仅要有统治人才管理国家,而且要有大批的熟练工人和农民发展生产,以巩固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劳动者也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去培养。

在阶级社会里,不仅统治阶级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接班人,而且革命阶级也要通过教育培养革命战士,去推翻旧的统治。在革命胜利以后,要通过教育培养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如果能培养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就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十年动乱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遭到破坏,人才建设受到极大损失,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部门的人才,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及政治思潮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而且对于社会风尚、道德面貌以及政治思潮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的思想是最活跃、最敏感的,他们发表意见、宣传思想,起到制造舆论的作用。这种舆论可以起到巩固和发展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破坏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统治阶级总是十分重视学校教育这个舆论阵地,力图控制这块阵地。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总是通过学校教育宣传“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而革命的阶级也总是通过学校教育宣传革命意识,争取群众、团结群众。我国五四运动以来,历次革命运动都是由学校青年学生最先发动的,青年知识分子起到了革命先锋的作用。它在推翻反动派的统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在学校的教育下,特别是在学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以后,广大青少年学生遵守革命纪律,爱护群众利益,爱护公共财物,尊老扶幼,助人为乐,形成了高尚的社会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十年动乱中,反革命集团也曾十分重视学校这块舆论阵地,他们用反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毒害青少年,破坏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阻碍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学校教育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今天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学校教育将起到重大作用。目前,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习的青少年和儿童有3亿多人,他们占我国人口的1/3,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