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第一章中讲过,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来决定的,而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而存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和影响。但是,为了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先分解地来研究,然后再综合起来,以形成完整的概念。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和有一定劳动技能、会使用生产工具的人。生产力所以具有革命性和活跃性,是因为人们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便去不断地改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就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那么,是怎样反映出来的呢?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我们在第一章中就讲到在生产力最低的原始社会,教育的水平也是极低的,那时只有原始形态的教育。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以后才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只有在现代化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高度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促使教育不断发生变革,它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使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逐渐减少,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人们要求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只为青少年儿童预备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人们要求学校也为成年人开放。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主张。有些教育家认为,过去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时期和就业时期两个阶段是不合理的,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2.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现代学校已经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了。教育已经不能只局限在固定的课堂上,而是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也在起变化,电影、录像、计算机教学等都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我们看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正在推动着教育不断变化和发展。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培养目标、人才的规格提出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首先是由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的。但是,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虽然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来实现的,但是这种要求是客观的。不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只有符合这些要求,教育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古代,学校主要培养有文化教养的统治人才。大工业机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要求培养有文化的、懂得机器生产的工人。正如斯大林所说的:“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使用机器。”[4]又如过去的大学重文法、轻理工,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逐渐重视培养理工科人才;20世纪50年代之前,对工程技术专家的要求,只要具有狭窄的专业知识,熟练工人只需要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工程技术专家就需要有比较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工人就需要有高中的文化程度了。
(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大工业机器生产之前,学校教育只被少数人所享受。大工业机器生产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实行普及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延长。例如,日本从1886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1907年延长到6年,1947年又延长到了9年,到1978年实际上已经普及了12年的高级中学的教育了。在这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没有变化,因此,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和受教育规模的扩大完全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也就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时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教育发展最快的年代,特别是高等教育在这20年中发展最快,中等教育的普及率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60%~70%,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90%以上。
(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很贫乏的,主要内容是哲学、法律、宗教、语文等人文学科以及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军事训练等,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丰富,科学知识积累的进程大大地加快了。各门自然科学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西欧的学校为例,在14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文艺复兴以后,增加了地理和力学。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学校的课程中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动物、物理、化学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在1861年出版了一本著名著作《教育论》,提出学校课程应设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这就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提出来的。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东西,虽然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已有许多发明,但一般没有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直到清末开始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办起“洋学堂”,才开始把自然科学列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应当看到,教育内容,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的。但是,属于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是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由生产力和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还影响到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前面已经讲过,由于生产的发展,由古代社会的个别教学发展到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集体教学的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但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又可以把更多的人串联起来,同时进行学习。并且,它又为个别教学和学生自学开辟了新的前景。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受到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而且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人,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会使用生产工具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能成为劳动力的,需要通过教育获得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生产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教育接受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了能力,才能由潜在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在培养劳动力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古代社会,人们获得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是通过原始形态的教育,即父传子、师传徒的方式进行的。但发展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部门中,劳动逐渐成为科学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他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生产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和生产工艺的变动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者质量高低的标准,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通过教育,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三)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知识的继承和发展要通过教育。科学知识是人类通过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长期积累起来的。因此,继承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任何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相对的,把每个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对真理综合起来,就有了对客观世界比较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因此,科学是靠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和不断继承下来的。而这种积累和继承又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新一代人,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在将来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去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科学知识,而是负担着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当前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有着许多有利条件:科学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科学研究设备比较完备、学科比较齐全,有利于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的研究。当代许多新的科学发展和新的技术发明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学校教育在提高生产力方面越来越显得重要。
学校教育不仅创造新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它的学生迅速地、大面积地把这些科学知识推广开去,使它在生产中起作用,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之,教育不仅受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同时又反过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