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意蕴深邃,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出了教育创新的号召,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这次庆祝大会上,他又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教育创新的思想,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在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还高度评价了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巨大意义,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和很高的要求。全国教育工作者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同时也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今天,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知识传播者和人类文明火炬传递者的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投入教育创新的大潮中,投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做教育创新的先锋,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努力。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就在于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研究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拿教师来讲,现在正面临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创新的新时期。教师已经不是像几十年以前那样,有知识就能当教师,也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当一名教书匠,而是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高超的教育艺术,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每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实际,研究和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在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新体系而努力。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我国有优秀的教育传统,但也有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就拿人才观来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人是人才。但是,今天的社会是多样化的社会,社会职业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是时常会变动的。因此,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又如学生观,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过去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听话的就是好学生。但在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恐怕就不能算是好学生。所以教育观念不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创新,教育制度也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我们需要研究今天有哪些制度阻碍着教育发展,怎样排除这些障碍;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当前,许多教师认为考试制度制约着教育改革。的确,考试制度需要改革,也正在不断改革。但更重要的是整个评价制度要改革创新。这种评价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给学生多种评价,鼓舞他们扬长补短。同时建立可以随时提供学习机会的终身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民族的素质。
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但硬件建设较多,软件建设还跟不上,需要加紧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包括课件资料库的建设和教师的培训。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因此,教育要深入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知识创新的时代,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方法。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开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把教育创新作为今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把教育创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争取在教育理论上有所突破。
江泽民同志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崇高评价,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极高要求。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辜负江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国敬业的楷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中国教育学会各分支机构和全体会员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措施,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开创中国教育创新的新局面。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