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教育论坛开幕词
21世纪是一个寄托着人类美好梦想的世纪。而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把我们带到了它的身边。但是,“21世纪”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它带来了希望,也充满着挑战。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取得进入新世纪的门票,也无法轻而易举地享用新世纪的成果;相反,我们要真正获得“新世纪人”的资格,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阿尔温·托夫勒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家就对21世纪进行过种种设想,他们把人类即将进入的社会称作“信息社会”。几十年过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他们所勾勒的图景也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它既是一个知识高速增长和知识迅速传播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我们从一些国家的发展中已经看出,一种全新的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知识不再藏在幕后以无形资产或某种经济的附庸而出现,而是登上了经济发展的前台。与石油大王、汽车大王引领时代**的19世纪末不同,20世纪末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风云人物是软件霸主比尔·盖茨、媒体大亨默多克等知识产业的企业家。这种变化表明了知识开始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起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不是那些靠传统的传承方式获得的旧知识,而是靠创造性学习获得的新知识;不是那些远离现实的死知识,而是生动地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活知识。因此,创新无疑是知识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
知识社会也必然是学习社会。托夫勒引用赫伯特的话说:“明天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于掌握新知识和活知识的需要,学习已不是简单的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贯穿于学习者整个人生的持续性行为,学习的场所也不仅是传统的学校,而是渗透在家庭、社区、工作岗位和各种社会角落里,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理念。在以传统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学习主要是一种继承性的过程,它主要是为了应付那些可以重复发生的情况。但富于不确定性的信息社会则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这意味着创造性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因此,创新也是学习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当然,创新并不是未来社会的唯一特征,创新也不是对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创新无疑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来自教育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批评,使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为消除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南。但是,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才观,如何采用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推行教育的信息化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里,抛砖引玉,我想谈谈有关培养创新人才的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便因此提出要由教知识变为教能力、由练知识变为练能力、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的观点。我必须指出,这仍然是一种旧的思维方式的延续。我一直主张,不仅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要有利于他们的主动发展。因为,创造性作为人类的类本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人可以制造工具,就表明创造性是内在于人的一种素质。模仿和掌握外在灌输的东西,虽然有时会有助于创新的发挥,但它本身并不是创新。任何创造都是主动的,我们的教育不是去教学生掌握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让受教育者自由、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他们身上内隐的创造性素质才可能外显出来。
我想谈的另一个问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创新并不只是少数人特有的素质,我们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少数尖子身上,不能只进行所谓精英教育。实际上,只重视少数人的教育正是窒息创造性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循规蹈矩的,如果大多数人的观念是因循守旧的,那么特立独行的人也很难脱颖而出,精英队伍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相反,只有真正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整个民族的活力才能被真正地焕发起来。
参与21世纪的国际竞争,对教育提出的是质的要求,其核心是要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十分艰巨的任务,在量的普及和质的提高方面都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为重点进行了分析,继续确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朱镕基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经费投入,特别是保障义务教育投入;又指出,要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可见,我们还要为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如果这些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也就无从提高教育质量,无从培养创新人才,无从参与21世纪的国际竞争。
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就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今天,我们请来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界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来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就是为了给教育改革引进新思维。江泽民同志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教育才有希望,下一代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1]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附校学报》,2001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