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导工作[1](1 / 1)

在我国存在了二十几年(1919—1940年)的工农速成中学在国民教育的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使几十万工人和农民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好准备,这样就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无产阶级化和苏维埃专家的培养工作。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需要从工人和农民中培养自己的专家干部,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保持无产阶级的统治。列宁曾经说:“为了使胜利更全面和更彻底,还应当吸取资本主义中一切可贵的东西,取得全部科学和文化。”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就不可能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并使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不为成年学生建立既能代替普通中学,又能使他们得到以后在高等学校学习所必需的重要理论知识的这样一种学校,要想在极短时间里使只具有小学知识的工人和农民对进入高等学校有所准备是办不到的。在法律上工农速成中学相当于高等学校的院系,但事实上是成年人的中等学校。这里日校(脱离生产)的学习期限为3年,而夜校(不脱离生产)为4年。

培养只具有小学知识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必须这样来组织教学过程:使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直观性,并使理论课程跟实际生活相结合。工农速成中学制订了与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同的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它们的主要差别是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大纲是分科的大纲,而不是当时普通中学的单元大纲。这是它最大的优点,它保证了掌握牢固的科学基本知识的可能性。按照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计划,大部分时间被用来学习数学、物理和图表知识,这是因为60%~70%的工农速成中学的毕业生将进入高等技术学校。

工农速成中学教导工作的开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19年到1925年,当时按照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教学中的主导者是教师。第二个时期是从1925年到1930年,当时建立了新的工作形式和方法(采用了道尔顿制,取消了班级授课制,规定学生在值日教师辅导下独立工作)。第三个时期是从1930年直到工农速成中学停办。1930年按照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改组工农速成中学的工作的决议》,把所有的工农速成中学都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转交到各部门人民委员部,每个部门人民委员部领导自己系统内的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工作。

在第一个时期曾经举行了三次全俄工农速成中学代表大会,在会上总结了教学工作。在第一次全俄工农速成中学代表大会上(1921年)首次为工农速成中学的日校和夜校确定了统一的(虽然是试行的)教学计划,确定了所有工农速成中学都必须实行的分科(技术科、生物科和社会经济科),讨论了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并确定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习期限(日校3年,夜校4年)。

起初,每一个工农速成中学独立地确定应该讲授的科目,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因此在各个工农速成中学中讲授的科目也是不同的。例如斯摩棱斯克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计划,在1919—1920学年中有下列科目:哲学初步知识(包括基本的哲学体系、心理学和逻辑学)、天文学、自然地理和政治经济地理、与文化史有关的普通历史和作为选修的拉丁文。1920年设立的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业科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包括了各主要系科所学习的科目:农业机器制造学、气象学、风土学、普通植物原理等。

在工农速成中学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正确组织教学工作来说有很大的意义。第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包括了15门科目:数学—在6个学期内共48节;俄语和文学史—28节;社会科学—28节;关于个人和公共卫生的谈话—1节;地理—8节;以“水”、“土壤”和“空气”为题的实习作业和座谈—2节;自然—10节;图表知识—24节;物理学—18节;化学—8节(或12节);力学—8节(或4节);外国语—8节;劳动过程的力学和生理学—1节;劳动组织—2节;专门百科知识—4节。数学分为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社会科学分为俄罗斯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与国家电气化有关的经济地理等。上述15门科目是所有3个分科必修的科目,但是可以由各科决定某一门课程所需上课时间的多少。

上述教学计划有许多优点。占首要地位的是重要的普通教育学科—数学、俄语和社会科学。它确定了个别学科的学习顺序,例如在学习自然课程(教学计划制订者感到这门课对学生十分困难)之前插入了以水、土壤和空气为题的实习作业和座谈,作为自然、物理和化学的导言。选择教学科目时曾有这样的考虑:不仅要用系统的知识来武装学生,而且还要促使他们形成辩证的世界观。教学计划的另一个优点是在计划中很慎重地选择了一年级学习的学科,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负担。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入学时只具备初步的知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在一年级每天学习数学、俄语、社会科学,隔一日学图表知识和地理,而在不学上述两门课的日子里就学习个人和公共卫生问题,或进行以“水”、“空气”和“土壤”为题的座谈和实习作业。教学计划的缺点是学习俄语的时数太少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负担增加太多(学生要同时学习9门学科)。计划中的科目繁多也是一个重大的缺点。教学计划包括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数,允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把这些时间花在某些学科上。计划的这个“灵活性”是由于制订者希望在各种条件下试验它,但在实践中造成了混乱。

夜校的教学计划在每门科目的时数上、科目的组成上是跟日校相同的,只是在每星期的时数上有所不同。日校上课时间每星期不超过36小时,而夜校在第一至第四学期中每星期24小时,在第五至第八学期中每星期30小时。

在工农速成中学的第二次全俄代表大会上(1923年),由于决定使工农速成中学更加专门化并禁止学生升入与他在工农速成中学所选择的专业不同的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被修改了。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各科的专业课程的时数,因而每一科都有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在所有的分科中都增加了俄语、社会科学和外国语的时数,经济地理为两小时。同时取消了两门课程:以“水”、“土壤”和“空气”为题的实习作业和座谈以及劳动过程的力学和生理学(这些问题被归入自然课中)。各分科课程时数增加,二、三年级每周上课时数达到38小时,使学生负担过重。虽然专业分得很细,但是在教学计划中数学、俄语、社会科学、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仍占有足够的时数。专业从二年级(第三学期)开始。该计划的缺点是:图表知识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负担过重;力学从普通物理学中分出并保存了两门专门课程—劳动组织和专门百科知识(内容繁多而时数极少),这些课程塞满了教学计划。1923年的教学计划是最后一个试用计划,1925年的教学计划就是必须执行的了。

工农速成中学的第一个统一的大纲是由职业教育局的工农速成中学科在1921年采用第一个教学计划不久后出版的(在这以前工农速成中学按照所行的教学计划出版了自己的大纲)。大纲规定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为了能在高等学校中顺利地学习所必需的知识范围。这个大纲是根据学生的如下年龄特征制定的:他们有许多丰富的实际常识,但是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师非常满意地接受了这个大纲,因为它们除规定了知识的范围外,还有教学法的指导。在大纲中关于精确科学曾规定,在学习每一部分的时候应尽多地援引生活和技术中的例证,并把工农速成中学学生的实际知识跟理论课程联系起来。关于精确科学的教学大纲在范围上比类似的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要广得多。至于俄语和俄罗斯文学的教学大纲却比不上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俄语教学大纲的材料过于繁重(在大纲里包括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并不十分需要的俄语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而对主要部分—正字法和句读法的学习重视不够)。19世纪和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教学大纲列出了作品目录表让学生独立学习。在这些作品中包括了乌斯宾斯基的《土地的权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或是《卡拉玛卓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契诃夫的《樱桃园》。关于20世纪的文学要求学习形象派、未来派、象征派作家,农民和无产阶级诗人的诗篇。文学教学大纲是典型的庸俗社会学化的。

国家学术委员会议所确定的1924年教学大纲跟1921年大纲的差别首先在于,1924年大纲中修订了俄罗斯文学的范围,部分地修改了物理和化学的教材范围。在新的大纲中体现了新的教学法结构的原则,这种结构在1925年的道尔顿制中得到了应用。这在物理、化学和地理的大纲中特别明显。例如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学习某一定律应当从实验开始,然后以所得事实的分类以及这些事实与学生以前自己所积累的经验的联想为基础。也就是说,学习定律是从学生在实验室的独立作业开始,而按照从前的大纲,是先学习定律及其基本特性,然后再向学生解释如何实际运用这个定律。按照新的大纲,对一个独立问题的学习应当包括下面四个部分:在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室作业,课堂讨论,听讲,参观。按照物理大纲(1924年),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被放在“研究者”的地位,他应当“发明”某种定律,而只有在之后的讲课中教师才使学生的知识严格地系统化起来。在俄语和文学大纲中的庸俗社会学化更为加强了,这一点后来在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的决议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最突出的是,在1924年甚至没有出版过专门的俄语大纲,它被称为“俄语的文学教材”,它包括了需要学习的文学作品目录和对这个目录的说明。一年级学生要学习的文学作品在目录中有两个部分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在大纲的说明中规定工人成分占优势的工农速成中学从“无产阶级”一栏的作品开始学习,而农民占多数的工农速成中学则从“农民”一栏的作品开始。在第三部分“革命运动”中,使人惊奇的是第一篇作品是涅韦罗夫的作品《床》,而第四篇才是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的片段(“庆祝五一节”部分);这儿还包括了科罗连科的作品《火星》《奇妙的》,规定了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萨多夫耶夫、别塞敏斯基的诗(没有指出篇名)。一年级的文学学习就限于这三个部分。二年级学生学习的文学作品目录也是不合适的,它分为两个部分:农奴制时代的文学;地主经济崩溃、商业资本占优势和革命运动开始时代的文学。

三年级的大纲也有两个部分:工业资本繁荣、工人运动和1905年革命的文学;世界大战和革命时代的文学。属于第一部分的有高尔基的作品《切尔卡什》《仇敌》《在底层》《春曲》(包括《海燕之歌》)《童年》(片段),蒲宁的作品《旧金山来的先生》,库普林的《虐神》,等等。在“世界大战和革命时代的文学”中列出了勃洛克的《十二个》,伊凡诺夫的《游击队员》,谢芙琳娜的《腐殖土》和《违法者》,李别进斯基的《一周间》,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片段)。这个大纲的严重缺点是把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古典作家跟二流作家混同起来了,而且俄罗斯文学的学习是根据社会科学来组织的。大纲的说明中这样说:“如果第一年的题目符合于政治常识课,那么高年级的题目应当与阶级斗争的历史课,部分地与政治经济学相一致。”

在工农速成中学中上课的头几天就产生了重大的问题:如何保证学生获得所有科目的教科书?编写这些教科书需要时间和能为这些前所未有的学校写出教科书的编著者集体。在第一个时期不得不走捷径—规定在现有的教科书中有哪些是工农速成中学可以采用的。选择教科书是由领导各科教学法工作的科目委员会负责的。选出的教科书中有:沙波什尼科夫和瓦立措夫的代数教科书,基谢廖夫的几何教科书,累勃金的三角教科书,秦格尔的物理学教科书,伊万诺夫的地理教科书,萨桑诺夫和韦尔霍夫斯基的化学教科书,萨沃德尼克的俄罗斯文学教科书,等等。最突出的是,在工农速成中学中没有固定的教科书,而推荐了6~8种不同的教科书,从这些教科书里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例如物理学,除了上述教科书,还推荐了巴钦斯基和克腊耶维奇的教科书;地理教科书除了伊万诺夫的,还有米奇、列斯加夫特等的教科书。上面提到的所有教科书在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中采用得相当普遍。它们包含为升入高等学校所必需的极为广泛的知识。在大纲中有详细的教学法指导,指导如何学习大纲的某一部分,以便于运用这些不完全合适的教科书。

正确选择讲授方法对于工农速成中学教学工作的组织有很大的意义。高等学校所采用的讲演制度对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不太合适。比较合适的还是依靠学生积极性的中学的讲授方法:谈话、讲述、读书、实验室作业、参观等。在一年级更广泛地采用谈话法。教学的问答法帮助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明确了哪些东西他们知道得很清楚,哪些一点儿也不知道,为了填补空白还需要了解哪些东西。在工农速成中学中,巩固旧教材、检查学过的教材或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在演习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全面复习的时候,都曾经采用谈话法。

教师往往也给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做讲演,特别当教师是这个工农速成中学所属的大学的教授的时候。在物理、化学、生物课上的讲演是结合着演示实验及运用各种直观教具来进行的。

在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工作中,参观占很重要的地位。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参观,在每个工农速成中学中都设有参观办事处,由学科委员会的代表(其中一位当主席)、文化教育委员会的代表、参观的指导员(参观的指导员一般是教师,只有在偶然情况下才是指定的人员)和办事处的秘书组成。

参观可以按照跟课程教学大纲有关的题目,也可以按照大纲以外的、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题目组织。有五种类型的参观:社会科学参观、文学参观、自然科学参观、生产参观和艺术参观。参观的准备工作是从在班上研究材料开始的。有近地参观、放行参观、根据某个学科的主题参观和同时根据几个科目的综合性参观。在参观后学生应当写书面报告,指出在参观中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并把他们所见到的跟学过的教材联系起来。这种制度促使学生在参观的时候记笔记、画图、画图表等。每门课需要进行参观的题目在大纲中有所规定,并跟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着。例如有些参观是在学习阅读地图的时候规定的,在地理教学大纲的说明中有规定:“在学习大纲中的‘阅读地形图和地图的绪论’一部分时必须在秋季天高气爽的时候进行下列的参观:(1)到附近荒地进行土壤和地质参观;(2)熟识地下水和地面水,它们的流动及其所造成的地形的参观;(3)为了进一步理解水平线和断面而进行简单几何测量的参观;(4)认识本地主要植物群落的参观。这些参观可以根据城市近郊地图进行,这样就在本地地形和它在地图上的形式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这类工作为以后在学习中自觉地阅读地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所有其他科目的参观也具有同样大的作用。

课外活动跟课内活动是紧密地联系着的。在工农速成中学中小组活动极为普遍,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一般文化水平,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作业中所获得的知识。有文学、自然、数学、地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语言技巧、歌咏、戏剧、音乐等小组。在夜校里没有小组活动。列宁格勒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中俄罗斯文学小组的活动最为有趣。小组的宗旨是使学生了解一些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大纲中没有规定要学习或是学得比较表面。小组饶有兴趣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战神”(库普林的《虐神》及其他),“契诃夫作品中革命前期的知识分子”等题目。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建议,提出了跟所研究的题目有关的新题。例如由“资本主义的战神”而产生了另一个题目“绥拉菲摩维支描绘的无产阶级”。小组的工作体系是这样的:阅读篇幅不长的故事,然后按照预先拟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并不包括故事的全部内容,只指出了它的主要线索。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提议要熟悉一下已经研究过的作品的作者传记(契诃夫、高尔基、韦烈萨耶、库普林、绥拉菲摩维支的传记等)。后来根据职业教育局的指示,普通文化小组被取消了,只保留了社会学科小组,以便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在工农速成中学中也十分重视讲座和组织晚会。例如在白俄罗斯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中曾经举办关于科罗连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讲座,组织过纪念普希金的纪念会和纪念涅克拉索夫创作的晚会,举行过纪念尼基丁、契诃夫的创作和奥斯特罗夫斯基诞辰100周年的晚会,关于俄罗斯讽刺文学的晚会(《苦笑》)。这些晚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并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在为教学实验室制作教具的小组中收获不少。他们亲手制作了大量的表格、图解、矿物标本、树叶标本等。例如科斯特罗马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为化学实验室绘制了设计图和统计图,收集了标本,制作了各种化学生产的模型,等等。科斯特罗马工农速成中学的物理实验室拥有大量演示实验和进行实验作业用的仪器。在实验室旁边有供物理教员使用的图书馆和一间备有一套学生自己修理仪器时使用的木工和钳工工具的工作室。所有房间都装有电线网,以便讲课和进行实习作业时用电。在斯摩棱斯克、彼尔姆斯基及其他工农速成中学中也建有设备良好的实验室,在彼尔姆斯基工农速成中学中有13个专科教室和实验室。

专科教室作业制度促进了工农速成中学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这个制度在许多工农速成中学中早在实行实验法之前就已经实行了。这个制度就是每门学科的作业是在特别的、多少有些设备的专科教室里进行。这就使教师能在讲课或谈话时广泛地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实验和演示。在实验室和专科教室里进行的作业起着主要作用。在工农速成中学的大纲中关于这一点说得很仔细。

学业成绩,或是当时被称作“进步”的考查在这个时期内(1919—1925年)的工农速成中学和普通中学中是相同的。那时不举行考试,教师为了考查学业成绩必须研究每个学生每日的工作。关于什么是考查学生知识的最好方式的问题是工农速成中学教学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在工农速成中学成立的头几年里采用过考查制度,但是这个制度没有被证实是有效的。因为在工农速成中学中谈话、实验室作业、参观等形式的作业使教师有可能天天检查每个学生的工作,这就使考查成为不必要的形式(评分是根据整年的工作,而不是根据考查的回答)。此外,考试会引起学生多余的神经紧张。

在寻求考查学生知识的新形式中工农速成中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给每个学生做小组鉴定(鉴定时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参加)。从1919年到1923年在工农速成中学中存在过的考查制度被所谓“进步的集体考查”代替。所谓“集体考查”是指每个学生的工作由全班学生和教师一起,也就是集体来评分。进步的集体考查是考查学生知识的一个极不完善的形式,在1924年职业教育局提出在课程的个别章节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提问,进行所有科目的书面作业,并检查学生的独立工作,在1925年进步的集体考查制度因为被证明无效而被取消了。

工农速成中学生命中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寻求教学工作的最有效的形式和方法,确定统一的(试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适合工农速成中学用的教科书并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第二个时期(1925—1930年)的标志是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工作组织上的根本变化。希望在最短时间里教授给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更多的知识,并且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这种愿望使得工农速成中学第二次全俄代表大会表示要使学生成为“研究者”并教会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速成中学的第四次全俄代表大会上(1925年)决定从1925—1926学年度开始在工农速成中学(包括夜校在内)中实行作业的实验室制(犹如道尔顿制)。因此取消了班级授课制,代替它的是大学生(当时这样称呼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在方便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独立作业。教师在学生独立作业时间只起辅导员的作用,大纲变成了实验室作业的目录。教科书开始被“工作手册”代替。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来代替教学。实验室计划上的作业的体系是这样的:在第一星期进行准备性作业,教师说明要完成作业的目的和任务,并给予某些实际的指示和解释;第二、第三星期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独立作业;第四星期是和教师一起进行的结束性作业,做总结,说明在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书面测验作业是在第五周集体作业之后进行的,同时还进行跟作业有关的参观。每个作业的分量因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多。作业指出了学生应当“研究”的教科书的页数,学生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准备总结性谈话用的材料。完成作业的结果是写出笔记、图表,解答习题和练习,等等。作业的难度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而定的。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统计材料、报告、杂志、报纸,以便使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工作的习惯。学生应当独立完成作业,而教师只是作为“大学生独立作业的组织者”来帮助他们的。为了考查工作,每个教学小组都有一本登记簿,上面写着工作的开始和结束及其内容。此外,在实验室里每个学生都有登记的个人卡片,根据笔记、图表、图样以及其他各种材料评定学生的工作。道尔顿制的工作很快就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失望。喀山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代表抱怨说,这个作业体系压着学生,以致他们没有一分钟的自由时间(为了研究每个作业,除了早上的时间,晚上的时间也被计划进去了,因此学生每天要在实验室坐上10~12小时)。在杜拉工农速成中学的工作中产生了另一种困难: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希望只跟自己的教师一起在实验室工作。“由于工农速成中学转入半自由的制度的企图失败了,工农速成中学恢复到固定的制度,而有些科目,例如文学和社会科学,采用了几天或几小时的简短的片段的作业。”(教育科学院科学档案,恩·伊·波斯伯洛夫,工农速成中学,18库,保存单位125)。工农速成中学逐渐地放弃了道尔顿制,因为它不能给予系统的知识并使教学的速度降低了。在1930年工农速成中学完全摆脱了道尔顿制的作业方式。

工农速成中学的第三个时期(1930—1940年)是跟把它们交给各部门人民委员部管辖相联系的。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在1930年5月16日发出的决议中提出“大力开展工农速成中学的夜校,从使学生成分无产阶级化的观点来看,这种夜校十分有效”,除了在高等学校附设夜校外,“还在大工业区、大企业中、大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中”建立夜校。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在1932年9月19日《关于高等学校和技术学校中的教学大纲及生活制度的决议》中规定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的时候要跟中学或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一样进行入学考试。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在入高等学校的时候要进行入学考试这件事促使高等学校和技术学校的总管理局根据十年制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写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大纲。这样一来,工农速成中学之前在教学工作的内容中所有的特殊性被取消了。

尽管在创造新型学校时不可避免地犯有错误,但工农速成中学20年工作的总结证明了它们十分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最短时间内使工人和农民对进入高等学校有所准备。

[1] 译自《国民教育》1957年第10期,载《教育译报》1958年第1期,原文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