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克服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时期以来的长时落后状况是和发展现代教育紧密相连的。但是如果说发达的工业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足够的经验和物质基础(与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那么,发展中国家在这条道路上则遇到更多严重的困难。
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获得独立的年轻国家政府和人民应当在国民教育方面解决许多重要的任务。除了广泛地开展扫盲和发展小学网外,年轻的国家应当修改传统的教学内容,使它接近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并与科技革命的要求相适应。由于客观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目前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扫盲和小学教育,而不是普通中学的问题。
在印度共和国,目前小学教育在各邦是免费和强迫性的,但11岁以前的学龄儿童中5个只有4个上小学。成年人中文盲的比例还很高。除了采取措施使所有学龄儿童都能学习外,许多邦在成年人中间开展了扫除文盲的活动。这种情况也可以在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看到,那里也通过了关于小学义务免费教育的法律。这说明即使在那些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的获得独立的国家里,扫除文盲和小学教育普及问题也远未解决。
发展中国家的完整的中等教育机构是按宗主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学校模式建立的,在当地居民中培养行政干部的混合学校(法国—伊斯兰、英国—印度、英国—缅甸)只授以低质量的、不完整的教育(与欧洲模式的完全中学相比),具有实利性。独立前这些学校只容纳1%~2%的当地居民的子女。
年轻国家的政府当然理解必须按照国家发展的任务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修改教学内容。当然,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能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忽视独立国家的政治方向和性质。社会结构的极度复杂性和政治、经济制度上的较大差别使分析教育现状极为困难。但是较为仔细地研究问题后可以明确一些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领域内产生的现象加以系统化。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具有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里,大量工作正在进行以使教育现代化并符合民族发展的任务。同时应当强调,在这些国家实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并使其完善,要比发达的工业国家困难得多。现代化的任务不能只限于修订和改变现有的教学大纲。年轻的民族国家应当首先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选择教学语言并相应地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做彻底的修改,它们的结构和内容应当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上。
年轻的国家面临一系列完全新的问题:改用本族语进行教学(或在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里选择几种教学语言);编写如民族史、文学、地理、动物、植物、生物等这些课程的内容;确定民族文化的起源;加强理科在教育中的作用;编写新的民族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地区本身的创议,非洲和亚洲建立了专门的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地探索用地方民族语言编写新教学内容并印刷教材(在拉丁美洲这样的任务不是主要的,因为除少数外,西班牙语是统一的国家教学语言)。欧洲语言作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手段,是教学中必修的第二语言。
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或尚未十分明确自己的社会前景的国家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但与原来的宗主国的紧密联系和经济上的依附减缓了过渡到新的教育制度和新的教学内容的进度。走向资本主义的国家,从过去的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要慢得多,并继续保持着殖民主义时期确定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的性质。当然,不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方向如何,不能忽视所有这类国家正在发生的那些变化。但是社会主义方向大大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对教育的进步变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对具有不同政治方向的三个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所进行的研究有力地表明,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发展前景的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解决教育问题时要比历史上和领土上和它接近的摩洛哥王国和突尼斯共和国快得多且彻底得多。
可以以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几内亚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发生的那些改革为例。学校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规定:要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加强学校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与政治教育的联系,为自己和为社会培养和谐的个性。教育被视为社会改革的基本目的,按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应当和重工业相提并论。在教育中,所有学科的学习应当与技术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这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学校制度应当在结构上、内容上、教学计划和方法上与殖民主义时期的学校有很大的差别。在第一阶段(六年制小学),教学用本族语开始,到三年级加入法语,即第一外语;在教学计划中劳动教学占重要地位,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民族手工业。在第二阶段的学校,即普通中学里,较注重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商务(与普通教育并列),到高年级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原理。按照改革的意思,普通学校应当既是培养从事职业活动,又是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几内亚共和国的改革方向表明其脱离了殖民主义时代的传统方式,并在教学中重视职业训练和劳动训练,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几内亚与必须迅速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各种水平的干部。
发展中国家普通中学教学内容的改变主要是在教学计划和大纲中注入民族成分,用本族语进行教学,加强理科的地位。在长期殖民统治期间,中学(为数不多)具有稳定的传统性。在10~20年的短短的民族独立期间,年轻的国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对中等教育进行较为重大的改革;较为简单的是保留中等学校原来的样子,从民族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做某些修改。
发展中国家建立了不完全中学,在独立前它们具有混合性,并用来培养地方行政干部。这些学校在教育制度中保留了作为主要学校或基础学校的作用,与职业学校一起,培养学生从事某一种工作。许多年轻的国家甚至力图使小学教育具有实践的方向,这可以在几内亚的例子中看到。这些措施是由必须快速地使学校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引起的,国家不能长时间地等待暂时是少量的、专门培养专家的学校把专家培养出来。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力图用小学和不完全中学的教学来迅速培养低级和中级的工农业工作人员。在十分缺乏教师的情况下,主要学校和完全中学常常分派毕业生去从事教育工作(不经过专门的教育训练)。中学高年级常常按法国、英国、美国学制的模式进行分科,很重视技术科和实践科。
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学校的教育水平还不高。有水平的教师不足,缺少校舍和必要的物质基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知识水平的要求。教室常常容纳过多的学生(有时达100~150人),以致实际上不可能正常掌握教学大纲。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评价知识的制度还受殖民时期的教学制度的严重影响。只是应当指出,教室内学生极大地超额使坐落在边远和农村地区的单班制小学主要采用口头教学方法,机械地背记。但近年来可以看到有较彻底地改革学校、放弃旧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意图。可以说,独立国家的普通学校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在民族的基础上编写新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其符合民族利益和当前科技进步的要求。虽然在完成这个教育的发展规划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随着战胜社会经济上的落后和实现文化革命的任务,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使它们大大接近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1] 格·诺内尔:《社会主义普通教育的理论问题》,50页,莫斯科,1975。
[2] 兹·阿·玛勒柯娃:《当代美国学校》,莫斯科,1971。
[3]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分10个地区行政单位,称为州,并有一定的自治权。
[4] 弗·普·拉普钦斯卡娅:《当代英国的普通中学》,莫斯科,1977。
[5] 应当指出,法国年级的编排顺序是相反的。市立中学的第一年称为六年级(在五年制的小学以后),相应地,市立中学的最后一年是三年级。国立中学按顺序为二年级、一年级、结业班,用字母“T”来表示。
[6] 弗·普·拉普钦斯卡娅:《当代英国的普通中学》第三章,莫斯科,1977。
[7] 详见阿·耶·希林斯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莫斯科,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