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报》正式出版了。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人的大喜事,也应该是教育学界的大喜事。作为师范教育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为教育科学的繁荣而努力。繁荣学术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园地。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这块园地。应该说,全国的教育园地已有千百个,为什么还要再开辟一个新园地?新园地应该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说得文气一点,就是《教育学报》的定位在哪里?有何特色?这是大家必然会提出的问题。我想就此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我把它称为要有点“学院”气。大学以学科知识和理论为基础,以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为己任,因此它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分两大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学应该以基础研究为主。这就是我所说的“学院”气。这不应该被理解为可以脱离教育改革的实际。相反,我们时刻关注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但不是就事论事去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在更深层面上研究这些问题,做理论上的探讨,寻求科学的答案。
第二,要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源泉和归宿。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做出理论上的解释。要反对空谈理论或者不加分析地照搬外国某个学派、某个学者的理论。
第三,要鼓励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是学术繁荣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只有在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辩中才能有深入的全面的认识。我把教育比作一块宝石,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太认识它,可能认为它是一块三棱镜,后来有人说是五面镜、八面镜,再后来经过打磨成了光彩夺目的宝石。我们现在对教育的不同见解就是在打磨宝石的镜面,打磨的镜面越多,宝石越光彩夺目,我们对宝石的认识也越深刻。因此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当然,这种争论是友好的,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绪,更不能使对方受到伤害。
第四,要讲究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教育学报》应该在学术规范上做出榜样。学术规范有利于学术繁荣,它像一把修花的剪刀,修去枯枝烂叶,才能使鲜花盛开。
《教育学报》虽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但不能成为同仁杂志,而应向整个学术界开放,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和理论宝库。以上是我对刊物的祝愿。
[1] 原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