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古得莱德教授和他的教育时代
近日听闻约翰·古得莱德(John I.Goodlad)于2014年11月29日在西雅图去世,十分惋惜。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拜读过他的大作——《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深受启发。去年,我们拿下了世界比较教育大会2016年的举办权,受此书启发,也通过大规模深入的调查研究,计划以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就读全过程为线索,全景式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学校的运行逻辑以及面临的时代挑战。为此,我们还专门写信求教于古得莱德教授1992年在西雅图创立的非营利性机构“美国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Inquiry,简称IEI)。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最终没能找到《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当年调研的原始材料,但我们还是收到了该机构Paula McMannon女士的详细回信,并得知古得莱德先生已经94岁高龄,身体欠佳,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
古得莱德是美国当代知名的教育学者,1920年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市,194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华盛顿大学,并创立了著名的华盛顿大学“教育革新中心”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newal a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简称CER)和“美国教育研究所”,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长达16年之久。他以研究学校变革与教师教育见长,先后出版了30多本著作,如《教学的道德层面》《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教师的地方》,80篇书章和200多篇学术论文。最为著名的当数1984年出版的《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这份基于27000多人调査数据形成的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简称AERA)的“年度最佳书籍奖”和Kappa Delta Pi的“年度最佳书籍奖”,他本人也因此荣获了AERA颁发的“教育研究特别贡献奖”。
《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因其规模宏大、设计全面、数据翔实而著称,更为重要的是古得莱德及其团队对美国学校教育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并富有远见的见地。古得莱德第一次向美国人描述了美国学校教育的“语法规则”,即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实践、日常运作以及参与这些运作的人们的真实心态。他直言当时美国的教育问题,“我们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校,例如,SAT的测试分数,好像分数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某种状况似的。然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关于学校的情况,甚至少于一个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能告诉我们的关于身体健康的状况”。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走向教育性的社区”的倡议,“对于许多人来说,要超越现有的学校去寻求建立教育性的社区和教育性的社会,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概念……然后,创造未来却开始于对今天的改造”。虽然我们无从考证《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这份8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政策报告,但西奥多·赛泽(Theodore R.Sizer)在该书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对于它的时代是重要的,《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则是长久之计。”
古得莱德教授及其代表作《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不仅影响了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事实上也开启了一个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的全球教育改革时代。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都先后发布了各项教育改革的重大决议,如日本1984年开启第三次教育改革,英国发布《1988年教育改革法》,苏联1984年发布《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国1985年也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虽然《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的中文译本直至2005年才在大陆出版,但古得莱德先生的教育思想从80年代就已传入中国,并影响了一代中国教育学者。在我们看来,古得莱德教授和他的《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已成为一个教育时代的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又迎来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从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战略部署,中国的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几乎都将改革的重心转向了学校,也纷纷呼吁回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回归教育的原点”。而教育的原点到底是什么?学校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想,教育的原点就是培养人,学校就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育人才、促进人类发展的地方。而古得莱德先生提倡的“教育性的社区”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因此我们也倡议“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谨以此文纪念古得莱德教授,纪念《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纪念并迎接这个回归教育原点的教育时代。
201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