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完《王大中教育文集》以后,仿佛一座中国最高学府、世界一流大学矗立在眼前。清华大学,这所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校,建立在一百多年前风雨如磐的中国大地,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历尽坎坷,但清华大学始终秉持科学救国的理想,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孕育了大批创新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清华传统。它的发展是与历届校长先进的大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自身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分不开的。王大中院士掌校的十年正是清华大学跨世纪发展的十年,是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头十年。他对清华大学发展的贡献是清华人有口皆碑的。《王大中教育文集》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改革创新的精神、精细管理的经验。该书不仅记录了清华大学探索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轨迹,而且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经验。
《王大中教育文集》中,王大中校长的教育思想赫然纸上。我粗浅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王大中校长始终把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放在大学核心的位置。大学的本质是什么?我曾经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文化论坛上说:“大学的本质就是求真育人。”求真是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育人是培养品德高尚、学术精湛的人才。大学不同于研究机构,育人是第一位的,开展科学研究,除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外,也是为了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王大中院士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后,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面向21世纪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清华的教育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回答清华在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他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报告中说,“在确定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继承清华办学历史上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时代要求有所发展。学校经过反复研究,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并在报告中详细解析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内涵。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王大中校长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说:“教育从着重传授知识,到在知识基础上注重能力的培养,到重视素质教育,应该说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因而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
在培养人才上,王大中校长特别重视创造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王大中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能物理专家,他十分了解和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认为,21世纪,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传授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多层次、多规格、多方面的,而每个学生的志向、兴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育要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王大中校长在报告中科学地、辩证地论述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不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其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且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王大中校长在追索世界一流大学时总是把学科建设放在大学的学术中心。他说:“建设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是核心。”“一流大学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起重要作用。清华应在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域占据前沿位置,并结合我校实际在某些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学科,这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王大中掌校清华十年正是清华大学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头十年,他提出学科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思路。清华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文理各科都有一流的学科和大师级领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把清华大学的许多文理科都调整到其他学校,清华大学变成一所纯理工科大学。“**”期间又受到严重破坏。“**”结束后初期主要是恢复元气,90年代是清华大学学科重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王大中校长从1993年任职以后,在学科建设上做了顶层设计,恢复了清华大学以前的许多重要学科,如重建文学院等,与协和医科大学等合作,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合并,使清华大学重新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大学,并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学校的特色,使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已经成为大学办学的箴言。王大中校长秉持清华的传统,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在每年的学校工作计划报告中都会强**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在1994年就职报告中就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著名的学者。”他认为,这是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问题。“九五”期间刚好是大学新老教师交替的时期,因此,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建设最重要的位置。要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一是进人关,二是晋升关,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快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一是业务尖子,二是科技帅才。并对他们提出三条标准:第一要是某一行的专家,学术造诣比较深,或者说有培养前途,很有潜力;第二要能够站在本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全局来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三要能团结人,能带领队伍打仗。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十百千工程”,使一批业务尖子和科技帅才脱颖而出。
王大中校长十分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多次在清华举办大学文化的研讨会和论坛。我就参加过这些论坛。王大中校长认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更重要。他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全面论述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培养人才、发展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建设一流大学学科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推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王大中校长毕业于清华大学,长期任教于母校,为母校的重点学科——核能物理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担任清华校长以后,更是怀着对母校的深切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他秉持清华“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传统,厉行改革,开创了许多新的办学思路和有力举措。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非常丰富,文集中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见解,我的体会只是举例于万一。读者一定会在文集中获得如何办好大学的更多的启发。大中校长邀我为文集作序,实不敢当,只能写这几点粗浅的体会,以表达我对大中校长仰慕敬佩之情。
2014年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