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Routledge出版社来信,说要出版《许美德教授论文集》,我非常高兴。作为许美德教授的老朋友,我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和许美德教授多年交往的故事,这也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许美德教授对中国教育深厚的情结、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贡献。
许美德教授是国际教育领域知名的比较教育专家、高等教育专家,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外籍中国教育专家,她在自传《圆满》中,分享了她与中国近半个世纪不解的情缘。我和许美德相识也有快30年了,我记得那是1986年的秋天,许美德到北京师范大学来找我。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自我介绍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在香港教过书,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过。找我的目的是她想搞一个中加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项目。她说,教育部黄辛白副部长访问加拿大时,她曾向他提到这个项目,黄辛白对她说:“你去北京师范大学找顾明远吧。”于是她便来了。我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当时国家教委也正在提倡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但苦于没有资金。她说,不要紧,我们可以向CIDA(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申请。于是我们就讨论了合作项目的方案。她回国以后即着手进行。
1987年秋天我访问加拿大和美国时,和她讨论了具体方案:向CIDA申请50万加元资金。根据CIDA的规定,一个单位不能承担两个CIDA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因为当时正承担着中加语言中心这个大项目,所以不能再承担这个项目。同时,当时研究生招生规模甚小,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学校也难以派出15名博士研究生,因此决定联合几所有权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共同申报,中方由我牵头,加方由许美德牵头。不久CIDA就批准了。
项目于1991年开始执行。在5年内,中国派出22名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加拿大,接受了12名加拿大研究生到中国。这批留学生除极个别的未回国外,现在已经成为各校的学术骨干。在执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我是中方项目负责人,因此不仅要与国内参与项目的6所大学联系,还要经常与许美德联系,有些事是非常烦琐的,如写年度报告等。因此我们联系很密切,不断地书信往来,她有时也到中国来访问,我们时有见面。如1990年,比较教育学会第六次年会在天津召开,我们请许美德莅会并作了演讲。
90年代中期,许美德曾在北京任加拿大驻中国使馆文化参赞。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见面。那时她就有一个计划,采访几位中国教育界的著名学者。当时她选定了谢希德、李秉德、王承绪、潘懋元、汪永铨和我六人。于是我们就海阔天空地谈起来,从小时候上学到对现实教育理论和政策的看法。
1997年,她应聘任香港教育学院院长。香港教育学院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香港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于1994年由历史悠久的罗富国教育学院、葛量洪教育学院、柏立基教育学院及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合并而成的,1996年建立了新校舍。许美德就是受命于香港教育学院创建的关键时期。她在任期内为香港教育学院做了许多实事,在教员中有很好的口碑。1998年秋天,我应香港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罗厚辉博士的邀请,在香港教育学院访问了10天。我讲课时,她还来听课。1998年12月,我又应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的邀请,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同时,两名香港教育学院教师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因此我多次到学院去。许美德教授专门接我到学院,又谈了两个多小时。2001年由她提议,经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批准授予我香港教育学院首个名誉教育博士学位。2001年11月22日在应届毕业典礼大会上举行了授予名誉博士的隆重仪式。
香港教育学院的任期结束后,许美德教授返回了多伦多大学,在安大略教育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们见面的次数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但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前年,恰逢我们一起合办的中加项目20周年,我和许美德教授在北京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回顾了这个项目当年的艰辛和对中国当今教育发展的影响。可以说,许美德教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是有突出贡献的,她不仅在国际社会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当今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的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如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约克大学教授查强等。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如今也成为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的重要合作伙伴。
该文集收入了许美德教授在中国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对中国教育有兴趣的国外学者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基础,而且为中国广大的教育理论、实践和决策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来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挖掘中国教育自身独特的价值。许美德教授在很多场合都一再强调,中国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创新方式和创新智慧,如中国学生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为更深入的观察、更审慎的思考和一种三思而后行的理念,在综合考量各方之后独立做出抉择,在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个性之间巧妙地寻求平衡正是中国人的大智慧,这是一种不同价值观影响下的选择。此外,她还认为在这个学术GDP盛行的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大学能够坚守自己的特色,实事求是地创新,这是大学难得的风格。中国需要向世界学习,同时也值得世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建立良性互动、共生共赢的模式。基于这一点,我相信该文集一定能为世界各国的朋友重新认识中国并为中国教育开辟一个新视野,同时由于它具有留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价值,将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2013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