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上半年,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来找我,说是他的同学、我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让他来找我的,我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李校长要求我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给他们分配几名毕业生,帮他们把学校发展起来。我欣然同意了,到学校转了一圈,听了李校长的介绍。这次访问留给我的印象有三点:第一是大。三百亩地的校园,这不仅在北京少有,在全国也少见。当然,这几年各地办起大学校来,十一学校已经变得小巫见大巫了,但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很少见的。第二是整洁。这么大的校园除一座小小的三层办公楼外,全部都是红色的平房,但全校非常整洁有序。特别是全校师生的一千多辆自行车,被分成28、26两个型号排列整齐,车头都侧向一边,像列队整齐的士兵队伍。我觉得这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很高。第三是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不高,学历水平也达不到中学教师的要求。
通过李校长的介绍我才了解到,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初建于1952年抗美援朝的年代,是部队的子弟学校,主要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后来办起来的,所以教师队伍不整齐。但管理人员都是从部队调来的,有的还是老区来的干部,他们工作认真负责,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1964年学校交给了地方,成了北京市海淀区一所极普通的学校。
李金初校长是一位教育理想家。李金初有一句名言:“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他对教育充满了梦想。196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以后就在这所学校任教,1987年担任校长以后,他觉得学校有这么好的资源,应该把它办成一流的学校,出路是改革,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他回到母校求援,我觉得应该帮助他。第二个星期我就带领北师大教务处、人事处、教科所等部门的干部再一次到学校考察,商量北师大与十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是很巧,80年代北师大毕业生几乎都被分配到高等学校工作,但1989年因政治风波,高等学校都没有要毕业生,于是就有了一次分配39名毕业生到十一学校任教的可能,初步壮大了教师队伍。以后几年他们又从东北师大、首都师大等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彻底改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为学校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但李校长并不满足,他有更高的要求,他要把十一学校办成一所卓越的名校。他从教学改革着手,狠抓教学,不仅走进课堂听课,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而且请专家听课评课。我虽不是专家,但也去听过课。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他又向我提出要在教师中开办研究生课程班。我当时已卸任副校长,但还担任研究生院院长,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在十一学校开办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十一学校选了40名年轻教师,1993年开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为在职教师开办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后来全国都办了起来。这个班也为我国后来为中小学教师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经验。
李金初校长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充分地认识到“变革首先来自思想的变革。没有教育思想领先一步,就没有教育改革领先一步”。他出任十一学校校长以后,在充分分析了当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研究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以后,做了认真的思考,为十一学校选择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种改革思想与大胆实践,把十一学校引领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当时我国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社会上掀起了教育产业化的讨论热潮。李金初校长认为,教育也是一种产业,但不能产业化。他认为,在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部门以多种方式经营,社会上出现各种教育需求,教育部门以多种方式经营学校,既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又能为学校筹集资金。十一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资金的支持。于是他想到采取“国有民营”的办学模式,募集民间资金。1992年他提出了“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思路,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实验改革,实行“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办学构想。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最后海淀区教委批准了学校改制方案。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制度的创新,首创了国有民办制学校。在改革过程中,他又设计实施了体制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教科研强校战略、数字化校园战略、教育国际化战略五大发展战略与14项示范工程,与十一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团结协作,孜孜不倦,开拓前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在李校长12年的努力下,学校利用这种制度创新,募集了大量资金。就从校舍建设来讲,除了保留了一小部分平房作为校史纪念馆以外,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馆等大楼都盖了起来,学校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学生增加一倍多,学校的资产增加了几十倍。有了资金,教师队伍也得以改善和稳定。到2012年学校共有教师398人,其中博士46人、硕士163人。学校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项目。学校教育质量直线上升,从一所连区重点都够不上的学校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学校。
李金初校长是一位教育实践家。在改善学校条件的同时,李校长时刻不忘抓紧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也是学校改制创新的目的。因此他自始至终抓住了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两条线。他坚持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他则从课程改革、德育方式、教学模式、学制变革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化的育人模式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他提出教育应该面向生活,探索适合十一学校资源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了“综合活动课”的实施体系。在德育建设方面,他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思想框架,强调注重理解与沟通,要求教师眼中要有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教学改革方面,他强调对话与交流,关注学生兴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实验和高中理科“四环节”实验。在学制改革方面,他整体设计进行了“中学六年一贯·二四课程改革实验”,在国内首次提出“四年制”高中的构想并提供了实践经验。
李金初校长极为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倡民主与包容,构建了“改革、创新、民主、包容”的学校文化。他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学校文化管理是学校最高层面的管理。
李金初校长也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十一学校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是有理论依据的。李校长分析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现实教育的困境,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办学的思想,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理论上不断提升。本书既是十一学校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李金初教育思想的概括。书中论述了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展示了一名普通学校的校长成长为一名教育家的历程。
总之,从李金初身上,你会感受到那种来自教育家的**、勇气、智慧和创造力。他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十一学校在他的带领下,始终站在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的前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典型,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我和李金初校长交往二十多年,到十一学校去过十多次,十一学校的变化历历在目,印象深刻。但我也只是从外部看到了表面现象,所以只能描述一些感想,实在说不周全。今天读了李校长的著作,才稍稍了解李金初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感到李金初校长本身就是一部教育著作,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
201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