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序(1 / 1)

小蔓同志要我给她的文集作序,我乐意为之,因为我觉得她是一个愿意做学问的人,是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做了不少工作、有贡献的人。

第一次见到小蔓同志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南京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时,听说她有十几年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经验,从伦理学术界转到教育学术界,投到鲁洁教授门下。初次见面,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听说她从莫斯科大学做访问学者回来接了鲁洁教授的班,把鲁洁教授创办的在我国教育学术界很有声誉的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老老少少专业人员团结得挺好,并有了更大的发展。90年代中期她担任南师大副校长后,数次为南师大教育学科建设来看我,聊得深些了,知道了她工作和求学的经历,感觉她事业心强,对学术充满向往和敬畏。

2002年她奉命到中央教科所任所长、党委书记、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任不久她来看我,我觉得她的担子很重。在人们眼里,她的职位重要、权力不小,可是我们看她,总是一副大学女教师的模样,热情、坦诚,带着书卷气,还有些天真。后来,我不断听到所里科研人员反映她带动所里的风气有所变化:尊重老同志的贡献,重视史、论以及比较研究在内的基础理论建设,热心国际学术交流,也看重课堂一线教师的研究,自己带队深入农村做调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教科所增强为教育决策服务的能力等。我感觉这一办所思路是端正的,如此下去教科所的发展建设应当有希望,因而很愿意支持她,那几年里我参加过她主持的不少活动。

北师大出版社为她出教育学家文集,我赞成这件事,我觉得应该出。听说出版社早就动议了,她却一再坚持要晚些,希望少些愧疚不安。其实她的学术作品不少,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思考的着力点,价值趣味和文风有自己的坚持和风格。可贵的是她虽然几十年“双肩挑”,但从没有把职务当“官”来做,学术情怀一如既往,行政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带研究生,搞科研,读书与写作。

这部书稿分三篇,上篇主题为道德与价值观教育。这是她主攻的研究方向,其中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当代德育新问题及其应对、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还有对国外教育家、哲学家思想资源的学习借鉴。我感觉她写的德育研究文章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既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思想深度,又没有烦琐论证、艰涩语言,比较晓畅、好读。看得出,她的作品往往与她的工作经历、生活事件及其所思所虑有关。世纪之交,她受命领衔申请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出任首任所长。这是南师大几代人学术文化积累的结果,她自然不敢懈怠。听说为了这个所的初建,她付出很多辛劳,生病住了几次医院。后来,南师大被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德育学博士点,这一基础是鲁洁教授等前辈奠定的。因为早在1986年南师大有了第一个教育学博士点后重点方向即是道德教育研究,全国专攻道德教育的博士大多来自南师大。小蔓同志自然成为德育研究方向和后来的德育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从90年代中期起前后培养了几十名与道德教育学术相关的博士生、博士后。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刊物《中国德育》,小蔓同志出任社长、总编。她和同事们一心想把这份刊物办成国内代表道德教育最高水平的专业刊物,短短两三年已在教育学术期刊中排名第八位了,这在当前的社会情势下很不容易,不投入心血是断不可能的。还有,小蔓同志2001年受命带队研制中小学品德课程标准,2006年受命领导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修订,历时五年。我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审议组组长,深知其难、其艰辛。因此我认为小蔓同志作为鲁洁教授的传人,继承了她导师的学术风范,对我国德育学科建设、德育课程政策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改善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德育研究因其依托知识的综合性,因其与时代发展变化的密切联系,其学术价值及对实践的贡献有时是很难判断的,所以我希望她能坚持下去,并能带出更多年轻人。

文集中篇集中于情感与素质教育论题。情感教育是她的研究专长,她一直认为,人的情绪、情感,由于其早发性、强动力性和一定的内隐性,对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根基作用,以此建树人的身体、智力、审美和精神发展的大厦才是内在性的、自然而可靠的。我注意到她以自己的情感教育研究,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展和实验研究做了很多工作。1997年形成的对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不仅在国内学校有积极影响,还多次在国外参与学术讨论对外传播与交流。2005年教育部组织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她任一个专题组首席专家。在不同场合,我听她发表关于素质教育的见解,其基本理念、判断,包括对现行评价方式忽视人的素质发展的内在、隐性特征等观点,我都十分赞同。目前在我国学校推展素质教育还有不少困难和阻力,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有不少混乱,需要做理论澄清,需要有学者发出声音。小蔓同志沿着这一研究方向继续开掘、更深入地研究下去,一定会不断显现其学术价值,并对教育实践发挥作用。

文集下篇集中于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小蔓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在大学曾主管本科教学工作,为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特别是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一个学者校长的作用。她主持过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论证工作,率先办起设在原南京晓庄师范的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至今承担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小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因此她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感情。1994年,她就提出素质教育,呼唤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她对我国小教界著名教师斯霞、李吉林等的教育成就满怀尊敬和热情,为她们写的研究文章也特别有文采和学术感染力。她对我国世纪之交教师教育改革既积极支持、参与很多,又常怀忧虑之心,以其学术敏感和良知对眼下过于追求外在标准,未能很好把握教师专业工作性质、特征的种种不合适的政策与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

总之,我认为,小蔓同志对研究的关注点、教育情怀以及秉持的价值观长期坚持如一,这很可贵。她的研究、她的演讲、她的文章总是既有新知、新的文献资料,又明显体现出由时代问题直逼、挑战的思考和回应,总有饱满的情感,有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我想,中小学教师喜欢她的文与人,喜欢听她讲学,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从事教育研究既需要理论修养,又依赖教育经验与体验。小蔓同志工作经历丰富,从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到教书育人均能敬业专注、躬身勤勉,我相信这样的学力与人格条件是很适合做教育研究的。2007年年底她离开中央教科所岗位,之前曾高兴地告诉我将要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她说,她愿意把教书、做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我当然非常高兴,同时也为她回到学术而欣慰,因为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我对她最大的希望就是保护好身体,劳逸结合,为社会、为教育、为年轻人做更多有益的工作。

201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