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朱永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收到苏州大学朱永新的一封信,邀请我去参加由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委托他在苏州举办的教育研讨会。我以为他是一位老同志,会上见面才知道是一位中年学者。那时他才30多岁,刚从日本留学回来,在日本学的是心理学。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热情,并且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想为我国的教育做一些贡献。
过后不久,他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策划要编一部《世界教育大事典》,邀请我担任主编。我当时有点犹豫,觉得工程浩大,编一部《教育大辞典》已耗了我12年的时间,不太想再来接手这样大的工程。无奈受到他极大的“蛊惑”,再加上袁振国等一批青年学者的助阵,我只好败下阵来,接受了他的邀请。该书编了差不多五年时间。其间,永新作为副主编,出了很多力,使我感到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很好合作的人。
以后我们的接触就比较多了。他担任苏州市副市长期间,中国教育学会与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政府合作于2001年举办了“21世纪教育论坛”,讨论教育国际化、数字化与基础教育问题。这次论坛组织了专家对话,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会议开得很成功,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好几集。后来中国教育学会又在苏州市召开第十九次学术年会,民进中央和叶圣陶研究会又在苏州开了海峡两岸教育研讨会。我和永新都参加了这些会议。他为这些会议做了精心的安排,使会议开得很顺利、很圆满。
永新对教育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而且能够畅想教育之梦。按他的话来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他在2000年出版了一本书叫《我的教育理想》,2002年又出版一本书叫《新教育之梦》,同时开始了新教育的实验,至今已十多年,全国800所学校参加。每次开研讨会总有几百名、上千名教师参会,讨论十分热烈。于是他的教育理想和梦想变成了行动。新教育的理想和梦想在哪里呢?他自己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改变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二是改变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三是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四是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教育的精神家园和成长的理想村落。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陈旧观念,克服当前教育的弊端,回归教育的本真。教育就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活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不应该像现在那样戴着脚镣跳舞,痛苦不堪。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启迪学生的主体性要靠教师。因此,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永新提倡教师要读书,要写读书笔记。他对我说,参加他的实验的教师,要每天读书,每天写作。每天读,每天写,必然会有心得,有领悟。为此,他开启了网上博客,与教师对话,启发教师对教育的体悟。他主张不仅教师要读书,学生也要读书,家长也要读书,所有的国民都要读书,通过读书来提高我们的素养。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期间几次提议国家建立读书日,提倡全民阅读。
永新十分勤奋,在繁忙的公务中不忘读书,不忘教学和研究。他一直担任着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开展“新教育”实验。他深入基层,到处演讲,宣传他新教育的理想和梦想。希望他的理想和梦想能在中华大地早日实现。他勤于写作,每有体会,就记录下来,所以十多年来能够有洋洋几百万字十几卷本的文集出版。
他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永新的教育文集要增订重新出版了,嘱我写几句话。我这个人不善辞令,不会说许多华丽赞美的词句。但永新的热情、勤奋、多产着实令人钦佩。
最后我愿意以永新最近写的一首诗——《新教育的种子》中一段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是一粒种子
一粒新教育的种子
我来自理想与**催开的花儿
我无法选择我落到怎样的土壤
——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
无论把我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
向着明亮的那方
……
201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