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不同的距离,而这些远近不同的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标尺。没有人喜欢被他人侵占空间,比如生活中,很多人乘坐地铁时,即便身边有空位,也会选择站在相对空旷的位置上,这就是人类对个人空间的本能追求现象,是人们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领地效应。我们假想一下,如果坐在邻座的人把自己的胳膊架在我们的椅背上,然后自顾自地看窗外的风景,那不管是谁被他“圈”在椅子上,都会有种坐立不安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交往的双方有共性或者性格相近,脾胃相投;可能交往的个体个性互补;也可能是交往双方被某些客观因素吸引(外貌、魅力、金钱)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人际距离。而交往个体之间的交往频率、交往时间、交往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性别等因素,又可能导致他们彼此之间人际距离的增加或减少。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多变又与人的心理感觉密切相关的因素,使得人际距离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
FBI研究发现,在生活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所处的情境,决定了彼此之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博士将人类彼此间的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公众距离通常是指交往双方之间的交际距离在3.5米以上,这种交际距离一般出现在彼此都为陌生人或者公共场合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演讲者或者表演者与观众、听众之间的距离。
社交距离是指彼此间的交往距离在1.2~3.5米之间,这个距离多出现在工作、社交场所,比如谈判或者上下级汇报工作的时候,交往双方都会下意识地保持社交距离。个人距离是指交往双方之间的距离在0.5~1.2米之间,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之间,只需要伸一伸手就可以碰触到对方的身体。所以说,能够进入个人距离与自己交谈的人,通常是自己的朋友、同事或者较熟悉的人。
亲密距离是指彼此之间的距离在0~0.5米之间,能够在这个距离中与对方交流沟通的人,一般是对方的父母、亲人、恋人、子女或是非常要好的闺蜜、兄弟等,只有他们才可以随意进入这个距离范围。而且,如果这些人一旦拒绝进入这个亲密距离,对方就会为此感到不安和疑惑。
在现实生活中,霍尔的人际距离理论一度引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距离范围,来判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如在没有朋友介绍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随意进入他人的社交距离范围的,因为贸然进入会令他人感到反感;如果一对情侣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处在个人距离甚至是社交距离中,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得很不顺利。而如果一名下属可以随意进入上司的私人空间中,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尽管霍尔的这个结论在全世界各个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泛,人们也会下意识地按照这种人际距离标尺来生活、交际,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这种人际标尺也是不适用的,比如在公车、影院、演播厅、广场或者拥挤的人流中,人们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定人际距离的。所以我们在使用人际关系距离标尺的时候,应该分清场合再做判断。
另外,FBI在认真研究了霍尔的理论之后发现,在与他人初次会面的时候,通过观察对方的距离调整动作,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对方对自己的初次印象是怎样的。假如行为人在与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交谈时,他首先会走向前去与对方握手,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同时还会与对方保持友善的目光接触,在握手之后,行为人会先向后退一步,然后静立,等待对方做出反应。
通常情况下,对方会以三种形式来回应行为人:第一,在与行为人握手之后,对方站在原地不动,并没有因为行为人的退后而向前靠近。这就说明,他对当前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到满意,对行为人的初步印象比较中性,正在以一个平常心态与行为人进行交流;第二,在行为人后退一步的同时,对方也向后退一步或者向一侧稍稍移开,这就说明,对方想要获得更大的空间,不想和行为人保持现在的距离进行交流沟通,也说明对方对行为人的第一印象比较差,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很可能带有负面情绪;第三,在行为人后退一步的同时,对方略微停顿一下之后,做出向前一步的动作,以便于离行为人更近一些。这就说明,对方对行为人的第一印象很好,愿意和行为人相处,因此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双方会处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
FBI还发现,不同性别或者性格的人允许他人靠近自己的人际距离范围也是不同的。比如,女性允许陌生男性靠近自己的距离要比允许女性靠近的距离大,男性允许陌生女性靠近的距离要比允许陌生男性靠近的距离小;而一些行为较偏激、性格较极端的人允许他人靠近自己的距离,要比正常人明显大。而且,一旦有不被自己允许的刺激物侵入了自己的安全空间时,这类人马上就会使用上肢做出反应,比如通过举起的双手将刺激源推离,或者用双手在自己的胸前设置一个阻止刺激源进犯的障碍。FBI将这种反应称为“设置障碍性行为”。
FBI认为,在生活交际中,人们既可以用这种人际距离标尺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也可以用这种标尺分析对方的情绪变化。在准确掌握了对方的态度或者情绪之后,再做出恰当的回应或者调整,这样可以对我们和对方之间的交流产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