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透视,就是遇到某些常见的现象后,不要仅用一种思维而停留在常规的层面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问题。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时,他想,为何苹果会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去呢?他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发现了地球的吸引力。
知人、识人者在认识别人的时候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既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别人,更要从现实的角度衡量别人;既要善于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要善于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从品德的角度、才干角度、行为角度去考察别人,也要从气质角度、喜好角度去衡量别人;既要考察别人的个体素质,也要考察别人在群体与组织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做到这些,才能判断和识别其真实的能力。
多态势透视,也就说把考察的对象放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考察之后,还要放在动态中加以研究。比如,汽车是在静止状态下制造出来的,而后必须进行动态的检查,还要跑磨合路程,以便在“动”中发现问题。有些人考察别人常常只注意“静态”,而忽视其发展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度,因而,工作中盲目性很大。其实,换言之,多态势透视也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识别他人。
世间万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发展、变化中,人也不例外。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人的思想、知识、品德、才能也会跟着不断地改变;所以,要知人,必须在发展中观察人,在变化中识人,尤其要看到人们的发展前途,善于从发展的变化中看清别人。
古语说:“士别三日,则当刮目相看。”也就是说,人是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假如用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识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识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人才一般具有三种状态,即萌芽状态、含苞欲放状态与才华显露大展宏图的状态。知人者及时发现处于含苞欲放状态和才华显露状态的人才当然很好,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如同伯乐相马。当马没有被人发现是千里马,甚至拴在槽头骨瘦如柴无人一顾的时候,能从马的筋骨等方面发现是千里马一样,能够发现处于萌芽状态、尚未被人认识甚至处于“低谷”中的人才。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就要注意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把人看扁、看死。要知道,一个人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长处会转化为短处,优点可以变为缺点;相反也是如此。比如,工作大胆泼辣是优点,但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大胆,就会变成盲目蛮干;谨小慎微是缺点,但只要注意不在小事上纠缠。这样谨慎一点,就会变为优点。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发生转化的客观条件也不尽一样,对此,不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有由量到质的基本估计。
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要考察表面现象的浅层次,更要考察内在实质的深层次。这里有一个方九皋相马的故事耐人寻味。
春秋时,秦穆公请相马专家伯乐推荐他的继承人,专家伯乐推荐了方九皋,秦穆公很欣然接受了。在方九皋访求良马三个月后,果然找到了一匹理想中的良马。秦穆公问他是怎样的一匹马,他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等牵来马,秦穆公一看,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满意,把伯乐找来,说:“你介绍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不能分辨清,哪里还能相什么良马啊!”伯乐问明缘由之后,不禁大为赞叹:“方九皋能不照搬书上的条文,真比我高明千万倍啊!他所注意的是根本的东西,能抓住内在的实质,忽略表面的外形;只看他需要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方九皋这样观察事物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伯乐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当然,方九皋连马的毛色和公母这一表面上的东西都认不清,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他那看马注意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是值得称道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中,现象是浅层次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假如只停留在现象的浅层次上,就会把人看扁。
在考察人的时候,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既要看一个人的支流,又要看一个人的主流。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去衡量一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知人、识人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