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非常重视名声的。这里涉及所谓的“面子”问题。“面子”应该说人皆要之,但好之则有虚荣之嫌。
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出川漫游,一篇《子虚上林赋》博得了海内文名。当时的博雅之士,无不以结识司马相如为荣。
有一次,司马相如外游回成都的路上,路过临邓。临邓县令王吉久仰司马相如的名声,恭请至县衙。此事惊动了当地富豪卓王孙,他也想结识一下,以附庸风雅。但他仍摆脱不了商人的庸俗,故而实为请司马相如,但名义上却是请县令王吉,让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本来看不起这班无才暴富之人,所以压根没准备去赴宴。
到了约定日期,司马相如却没有来。卓王孙如热锅蚂蚁,王吉只好亲自去请。司马相如驳不过王吉面子,来到卓府。卓王孙一见他的穿戴,心中早已怀瞧不起之意,司马相如全然不顾这些,大吃大嚼,只顾与王吉谈笑。
忽然,后院楼上传来悠扬婉转的琴声。这琴声似流水潺潺溪涧,又似微风拂过微皱的水面;似骏马奔驰原野,又似惊涛拍岸……原来这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所奏。卓文君一向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得知司马相如到来之后故意弹奏一曲向司马相如表达爱慕之心。司马相如一下子停止了说笑,倾耳细听起来。此时的司马相如感到自己碰到前世冥冥注定的知音。琴声让他不仅忘却了眼前的一切,而且使他在情不自禁中忘却了自我。司马相如乘着酒兴,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就在这音乐的交流与碰撞中,他们以身相许,遂定终身。卓文君当夜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两人一起逃回成都。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发誓不准他们返回家。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发现,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是贫寒。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好返回临邓,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将他们蛮横地拒之门外,并且叫来人带话让他们永远不要回来。
夫妇俩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什,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卓文君则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感到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有了一部分收入,而且还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颜色看,让他也在临邓县丢丢人、现现眼。
卓王孙在临邓县也是有头有脸的一方士绅,哪里允许临邓县的父老乡亲在他背后指指点点,戳着脊梁说笑话呢?这让卓王孙很伤脑筋,撒手不管不闻不问吧,闹得满城风雨,耳朵根子实在不得清闲,去管他们吧却又抹不开面子。正在他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之际,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扛着走!’令爱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有相当的过人之才,而且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贫寒,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些钱财,何必与他们为难呢?”
万般无奈,卓王孙只好借着这个台阶给自己下了台。于是送给司马相如夫妇仆人两名,钱财百万。司马相如夫妇大喜,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
对于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来说,应该说这就是一大弱点。如果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抓住了交往中对方的这一弱点,并适当地加以发挥,或许还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