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但可能他和老板的价值观不一样,他的工作方法和绩效老板都不一定满意。这种状态下会内心产生纠结,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怎么办呢?
李燕燕: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应该有大的框架,但具体工作技巧是另一回事。比如有个搞航天研究的说:同学们,你们以后选职业要选自己喜欢的。我就不喜欢现在的职业,我喜欢文科,当年报考了军校就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了。我进了这个培训就不可能跳出去了,所以我做的事情一直是我不喜欢的……但是有一点,他虽然不喜欢,但是他认为职业责任感很重要,这也是公众认可度、社会认可度。他的职业社会认可度比较好,而且收入有保障。虽然不喜欢,特质也不符合,但是这两点让他达到了平衡,他也就干下去了。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机会更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进入职场,你可以去平衡一下那四个职业和谐度。而你刚才讲的和老板的矛盾是工作技巧问题。
作者:比如这份工作是他的所爱,他认为自己能做得很好,他也认为社会应该需要,老板应该需要。但事实上,社会没有需要,老板也不十分认可他的付出。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一种认识的差异和矛盾,但这种情况下,调整的不会是社会,而只能是员工。于是他就会产生郁积、愤懑、怀才不遇。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问题已经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认知差异呢?
李燕燕:他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应该建议他去评估他职业的四个和谐度,可能收入上他感觉满足了。
作者:如果收入也不满足呢?
李燕燕:如果三个都不平衡,那他可能就自恋在自己的框架里了。他在认知上可能不知道职业生涯可以有这四个因素。一个人如果钻在一个因素里就会很苦恼,但是如果他懂得四个职场和谐度的因素时,就会有调整。比如既然不行我就走呗。就像电视剧《北京青年》,我就是跳出去重活一把怎么样?!当然这也需要勇气,也要具备其他的特质,至少在认知上要有跳出去的动力!很多人怀才不遇,肯定是被圈在了自己的小框架里了。不是你不能,而是你自己不敢跳出来;是你自己不敢“遇”、不去“遇”,才会出现怀才不遇的情况。怀才不遇都是自己的选择。
作者:所以还是认知问题。这需要回到人行为的“冰山”下面,去价值观层面进行探究。
李燕燕:这种人固守着自己的观点、规则,不为自己的期待去付出努力,而是把这种期待放在老板身上,期待老板认可我,期待老板给我创造一个机会。实际上这种期待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为了期待,我要明确自己应该为此做什么,付出什么,甚至我要为此舍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