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对话录——静心的“价值观”决定职场定位的格局与高度(1 / 1)

职业禅 吴云艳 2322 字 1个月前

在拥有了一份很炫的职场履历,身兼职业经理人、专业媒体人、专业作家几重身份后,我在商海打拼多年。近两年再次创业,成为“零极限健康静心网”的创始人、CEO。历经了多家世界500强高管、知名媒体、出版、商界风风雨雨的我,在本书的访谈中,仿佛重新进入“时光隧道”,重现曾经的职场风云,与一个个旧日职场同僚、当今成功人士们再度切磋职业禅,感触良多。

我曾经参加过本文女主角周宁宁的职场面试,然后我们失散了很久。没有联系方式,也没有去刻意联系。但没有想到在一年前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居然遇到了!

很久未见的周宁宁和我一样已经投入商海,现在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策划公司的总裁。借着采访《职业禅》,我们决定放下所有的事,于一个周六在郊外找了个安静的农家院聊天。

当时是下午两三点的样子,午餐的人已经差不多离开了,晚餐还没有开始。整个农家院就我们两个人。

吹着清凉的小风,嗅着清香的草味,满目都是绿油油的果树、田野。除了大自然的声音——风吹过时果木庄稼随风摇曳的声音,还有虫儿鸟儿的鸣叫——似乎万籁俱静。

在与绿色自然的交汇中,平日我每时每刻都在飞速转动的思维和种种念头在那一刻好像都停摆了。我感觉自己“化”在了自然中……

“简直太爽了!只有在这种地方,才感觉自己像一个完整的人!这才是我想过的日子!”周宁宁感叹的声音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我想起了我此行的任务。

“难道你平时不是完整的人吗?你过的日子不是你想要的日子吗?你不是在用你全部的智慧和精力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吗?”我抬杠地问。

“这是两码事。”周宁宁睿智又秀气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在大自然中,她的目光褪去了平日职业的敏锐和凌厉,多了几分宁静与柔和。“职场的成功的确让我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我享受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这种自我价值的追求似乎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你实现了一个目标,又情不自禁地、习惯性地去追求另一个……你的生活似乎每天都是由这些目标组成,没有止境。目标实现的越来越多,公司越做越大,钱越挣越多,但是快乐和幸福指数似乎并没有增加,相反因为太过忙碌、没有自己的生活,反而有所减弱。可是你要是不去做这些事吧,又感觉无限空虚。我发现我忙碌也好,空下来也好,心都静不下来,脑子里都是事情,都是喧嚣。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究竟想要什么?到底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才满意?”

“呵呵,这就回到我现在的专业——‘静心’了!”我笑道。

“静心是什么?我周围很多人打坐啊、瑜伽啊、禅修啊,我也没有觉得他们多静心啊?不过说真的,现在的职场人,整天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目标啊、业绩考核啊,你让他们的心怎么静下来?”周宁宁露出平日的凌厉。

“你理解的静心是一种狭义的静心,确切地说是追求静心的一种方式。我讲的静心是生命的找寻,去找寻‘你是谁’。也就是你刚才说的我要什么?我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去寻找自己的‘本我’。”望着绿色的原野,我继续说,“很多人一生中觉得自己活得很明白,但其实他并不明白。因为他活在深深‘自我’里,他的全部视角都是以‘我’为基准,缺乏和世界的链接,因此他无法从更高的视角去看‘我是谁’?比如说从2楼看风景和从20楼看风景,会是同样的吗?可是2楼的人一定深信不疑,相信他看到的风景就是风景的本身。只有曾在2楼看过,又登上20楼的人,才知道这里面的差异有多大。这就是认知差异。”

“有道理。”周宁宁若有所思地微微点点头,说,“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刚创业时的艰辛。所以,苦就是因为没有人肯与你同行。那时我上赶着把公司股份给那些我希望邀请来和我创业的人,但他们都不愿意舍弃哪怕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和我一起创业。虽然我告诉他,20层楼的风景有多美好,但因为认知局限,他们当下只看见的是你正从1楼艰难地往2楼爬,他们眼里只有1楼、顶多是2楼的风景而已。”

我感慨地说:“创业者的感觉是一样的。创业者是孤独的。我经历过和你一样的艰难过程。那时为了邀请职业经理人加盟我的小公司,真是说破嘴皮。但无论你把前景描绘得有多好,这年头的职场人士都很现实,眼睛只盯着当下可以得到的,没有人会把目标看得远些。虽然他们内心也有梦,但梦只在他们的梦里,现实中他们不相信梦。而我们之所以还有一些小小的成功,是因为我们相信梦;还肯放下眼前的利益,肯花时间和金钱去尝试着造梦。只要肯尝试,就有成功的可能。于是‘信’的人、肯尝试的人,可能就成功了。”

“信,不就是一种认知吗?”

“是的。信的人,就是肯去相信20楼风景的人;敢因为这个信去付出时间和金钱从1楼一步步爬上20楼的人。这也就是所谓的‘信念’。信念是静心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静心的人通常是有信念的人;建立信念是成功的第一步。”我回忆起创业的一步步。在经历一个个挫折的时候,最后突破困难都是靠着一种——信和信念。“所以,职场中,‘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和员工可以共同成长、共创企业辉煌的核心因素。很多企业员工留不住就是因为企业没有让员工认知‘共同价值观’,或者员工的认知局限无法理解企业的‘共同价值观’。”

“有道理!”周宁宁频频点头说,“我们创业时不容易邀请肯和我们一起共担风险的创业者,其实原因也是他们没有找到和我们一样的共同价值观,或者说他们还是不信这种共同价值观能够创造出企业的辉煌。”

“是的。我记得曾经和朋友探讨过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做大后,招聘来硕士博士的人才。他们进来后对公司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觉得公司一些股东没有学历,能力比他们差,却位居高位管理他们,内心十分不服气。但事实上却是:当这些企业在最小、最难、充满风险的时候,他们是和老板生死捆绑在一起的创业者,如果失败了他们将血本无归。是他们追随的信念把他们引向了成功,他们才有机会享受奋斗到的一切。因此,他们虽然学历不如招聘来的硕士博士高,但是他们为信念的奋斗让他赢来了享受硕士博士为他们打工的权力。而那些硕士博士虽然学历很高,但是如果他们不舍得付出信以及为信念的实现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他们永远只能去追逐被人聘用的机会。”我笑着说,“所以还是一个‘认知’问题。你的‘认知’只能看到今天的他们学历能力不如你,却看不见他们在你不敢冒风险的时候舍掉了自己的一切去奋斗。”

“没错!”周宁宁感叹道,“我的公司也有员工这么嘀咕我的一个股东。但当时要不是他肯在我最难的时候拿出钱来帮我,我怎么会有今天?员工们怎么可能享受我们奋斗出来的今天?”

“所以一个人职场奋斗的格局和高度取决于价值观的格局和高度,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格局和高度。”我说,“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禅其实就是在寻找这个格局和高度。”

周宁宁突然话题一转:“我倒想问你一个问题。这是我创业时遇到无数次的问题。很多求职者和我谈工资待遇时,一旦我讲到公司现在创业资金紧张,工资待遇可能不能太高,他们通常会跟我谈‘我需要生存’。后来我的公司做得好了,招聘员工,他们还会和我谈生存。我甚至遇到了当年我面试过跟我谈生存的求职者,事过七八年后偶遇还在和我谈论生存,还每日在“生存”的念头下奔波。有时候我想: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生存吗?我们不仅自己要生存,我们还要让我们的企业生存。”

说到生存,我表情略有些凝重地说:“生存问题的确是职场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应该怎么生存?从职场人员来讲,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的区别是什么?工资金额的差异除了决定物质生存的质量外,从价值观层面有差异吗?对生存的理解其实也是价值观层面的事。有的人认为我一个月不挣一万块钱,就不能算生存任务完成;有的人觉得我有两三千元满足基本的吃住行,就可以完成生存任务,然后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一些中期、远期的价值。”

我想起我身边的好几个当年的职场朋友,一直在忙忙碌碌生存,生存的质量和我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其实,差异就在当他们每个月必须通过职场挣回几千几万工资的时候,我却熬过了多年不仅没有工资还要投入积蓄,并且冒着失败的风险的艰难过程。想到这里我接着说:“生存就像天天买水喝。创业和发展就像‘打井’。打井是有风险的,可能花了时间精力金钱打了半天井却没有水;但是一旦一口井打成了,我就可以永远有水喝,而且永远不会有买不到水喝或没有钱买水的风险。”

“是的,这还是认知问题。很多职场人的思维习惯是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放在生存状态忙碌,却期望可以不投入成本而可以打到永远源源不断的井。所以他们永远梦想着有一口井,却不愿冒一丝风险去打井,天天习惯性地忙着买水喝。买水成为他们永远的习惯和期待。”周宁宁说,“所以现在我聘两类人:一类是可以帮助我打井的,这类人我给他公司期权给他梦想;另一类人我给他薪水让他买水喝。后者如果哪天觉得别人那里能满足他更高的生存条件要离开,我也坦然淡然地让他离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强求不得。”

是的,经过多年浮沉商海,我们对职场人生感同身受。见惯了身边的人来来去去;见惯了身边的人起起落落;亲眼目睹人们想摆脱不良命运却因为认知习惯一次次重落不良命运的轮回;也看见了很多勇敢智慧的人在经历了挫折后敢于打碎导致自己厄运的价值观,敢于直面内心的不洁和脆弱,敢于重组全新的价值系统,然后摆脱厄运,走向人生的辉煌。

其实,真正的勇者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人,是敢于打碎自己重建的人,是敢于否定自己的人。

“职场也需要生命的找寻!职场也需要静心!”我又把主题拉了回来。

“我现在好像对你最开始说的‘静心’的概念有点理解、有点感觉了。”周宁宁突然说,“今天我们这么聊天,梳理一下这些年的职场思路,突然发现,我在说别人迷失、没有找对价值观定位的时候,似乎自己也迷失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所谓成功之路上了……”

周宁宁目光开始变得朦胧,仿佛在回忆她风风雨雨的职场经历。

“这些年的奋斗,让我似乎拥有很多一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但是,我确实感觉到身心疲惫。似乎除了忙,除了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我已经找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周宁宁若有所思地说,“而且我的确没有以前快乐。当年我们认识那会儿,去大排档胡吃海塞一通,我们会开心得要飞起来……”

“呵呵,现在超理性,要飞起来真的很难了!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我笑着说。

“那我倒想问问你:你现在把静心当成了事业。那静心给你带来了什么?”周宁宁一脸严肃地望着我。看来静心二字开始植根在她脑中了。

“亲,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只想分享一点静心的感悟……”我的思维瞬间回到“时光隧道”……

这几年的静心之旅上遇到的风风雨雨,尤其是静心的追寻中遭遇的不静心的经历瞬间以光速在我眼前掠过……我望着远处绿茵茵的原野,思绪穿越在遥远的宇宙星际。我的声音好像也离我很远很远——

“静心是生命的找寻。以前我觉得我非常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种种人、事,因为我是作家。但是静心让我明白,其实我不了解的还太多太多,因为认知的角度改变了。今天我看见了,从‘我’的角度认知世界,还是从‘你’的角度认知世界,还是从‘世界’的角度认知世界,我们眼里的世界并非是同一个。同样从“小爱”的角度,以及“大爱”的角度去与世界链接,也完全不是一个状态。”

最后我笑着说:“静心教我学会了‘觉察’。觉察自己的心性,也觉察别人,也觉察宇宙的本我。”我告诉周宁宁,有了一份静心的觉察就会帮你建立一种静心的价值观,它会让你的生命格局不一样,让你的世界格局不一样。同样,你的职场格局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