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严苛的“选民”(1 / 1)

共情管理 胡本银 1070 字 2个月前

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在与员工沟通中,如果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给人的感觉可能完全不同。例如,你说“我想和你谈谈”和“正因为是你,我才想跟你谈谈”,前者会让员工感觉你高高在上,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内心筑起防御性堡垒,产生抵触心理;后者会让对方放弃心理上的戒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与你沟通。主要是因为后者激发出了听者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可见,共情是你将自己放在和员工平等的位置上,对员工的经历感同身受,对员工的所作所为表示尊重。共情不同于同情,同情更多地表现为施与者的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和优越感,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尊重对方。同情在人际关系中引发的是深层次的分裂,其结果往往是你上我下的对抗、你输我赢的竞争。

在沟通中,员工一旦感觉被尊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你亲密起来。

泰德是一位高级经理,是个成功人士,聪明、温和、勤奋。但是,他也有缺点——不善于与人交往。他发现自己与员工交往总是虎头蛇尾,而且会不经意地疏远员工。并非是他故意为之,只是习惯性地忽略了员工。他的疏忽让他总是忘记给员工回电话,偶尔打一次电话,还是在询问对方的工作进展如何。

正因为他的疏忽,他伤害了工作和生活中最亲密的一位朋友——他的副手马歇尔。他为此寝食难安,不仅仅因为自己在管理公司中失去了参谋,更因为这个朋友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工作安排,泰德都要和马歇尔商讨后才有信心开展,自己生活上的每一件事都要与他分享,而现在他很为自己的错误后悔。

最后,泰德写了人生中的第一封道歉信。

亲爱的马歇尔:

我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没有给你回电话。你对我说的话完全正确,我这样做真的很不应该。作为我的帮手,在公司有临时工作安排时,你的紧急来电,我也常常忘记接听;作为朋友,我这样做更是不礼貌,伤害了我们的友谊。其实,因为我个人的一些习惯,我忘记了接听你的电话,我很清楚自己应该改变这个坏习惯。我的做法会让你觉得我不重视你这个帮手,不关心你这个朋友,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也经常会忘记接听我的妈妈、姐姐打来的电话。我向你道歉,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第二,对于公司的项目,那天你提出的想法很好,我非常认同。多年的合作中,你也应该清楚我不习惯发表意见,我不说话就已经说明我很赞同你的想法。但是,可能是因为这个项目太重要,那天你总是在询问我的意见,我很赞同你的看法,可我确实没有什么意见可说。你一再追问,我却始终沉默,所以你就以为我对你的这个重要项目不上心。我并没有向你泼冷水的意思。所以,我要向你道歉,我希望能成为你亲密的伙伴。

第三,我不应该在闹这么长时间矛盾后还不主动道歉。因为这个特殊的项目出了问题,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你和我都受到了批评。我知道你心里肯定在抱怨我,认为我的冷漠导致你失去了积极性,所以习惯主动道歉的你,这次也沉默了。其实我已经清楚了这次错误的严重性,是我犯了错误,可我却没有主动道歉。

我真心希望,通过这封信,你能够理解并原谅我,让我们的友谊可以继续下去。

泰德

马歇尔读后,深受感动。他不敢想象工作中如此冷漠的上司、生活中如此冷清的朋友,居然给自己写了这样一封充满温情的道歉信。他除了震撼,还有感动。他知道泰德骨子里是个温和的人,也因此他们由工作伙伴发展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但他没想到泰德居然如此诚恳。马歇尔亲自登门,两人重归于好,而且关系比以往更亲密。他们俩共同努力,把公司那个糟糕的项目重新做了一遍,最终挽回了损失。

只有懂得共情的人,才能把握好善良和尊重的尺度,才能用合适的方式与人为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因为感受到了对方的这种友善和尊重,才会在不知不觉间增进与对方的感情。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一个人做了与他惯常的作风几乎完全相反的事情,往往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让对方震撼。

在实际管理中,道歉是这种方式实际、有效的运用,它既不会花费太高的成本,也不会太伤自尊心,却能给你带来超过千万倍的回报,让你的管理如鱼得水。缺乏“身心下沉”,你就可能难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很难改进自己的管理;你与员工之间可能会出现一道“鸿沟”,让你的管理成效甚微。

也许在你的员工看来,你不可能给他们道歉,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所以,当你偶尔道歉时,常常能激发出员工的许多情感,如感动、温暖等。

你要明白,道歉不但不会让你在员工面前“丢面子”,反而能修复你与员工的关系。当你说出“对不起”的时候,彼此的关系其实就已经在修复了。只要你用对方法,就很可能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道歉的过程中,辩解是最忌讳的行为。一旦你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不仅会让问题重新变得复杂,还会让道歉的效果大打折扣。道歉之后,你还必须告诉员工自己将如何改正错误,只是简单说一句“今后会改正”是远远不够的,你要亲口告诉员工自己将在哪些方面改正。

即使员工接受了你的道歉,之后你仍要谨言慎行。因为员工已经知道了你正在准备改变,会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如果你不加注意,你的任何一点儿过错都可能被放大。因此,必须树立这种意识:员工是挑剔的观察者、严苛的“选民”,所以你要时刻保持“惶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