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做项目经理时,曾遇到过一件非常触动我心灵的事,直到现在我还耿耿于怀。时隔十多年,当我真正体会到了一线员工的处境后,一想起这件事,心头仍然有无尽的遗憾。
当时我手下有一个很能干的员工,我曾经给过他比较高的评价,而且推荐他参与了公司一项重要的项目。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干什么事情都没有**,交到他手上的任务进展得非常缓慢。问一下,他就动一下,不问,他就不动,遇到问题也不主动找我谈。
我对他的这种工作状态非常不满意,也曾找他谈了很多次话,但他仍然“无动于衷”,话也不多说,即便我们之间的谈话有什么问题,也不主动指出和回应。我问他工作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他总是说没有。于是我对他有些绝望了。
到了年中绩效评估的时候,我给了他很低的分数。按照这个评分,他很可能会面临被公司劝退的危险。后来,我的上司知道了这件事,问我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曾经很看好的人现在的表现如此让人失望。我一时语塞,竟说不上来具体原因。于是我的上司就找他谈话。具体谈话内容不得而知,只知道他被调去了另一个项目组。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离职了。
一个月后,在一次闲聊中,我的上司告诉我,他从上次的谈话中了解到,这个下属当时遇到了比较严重的财务问题——面临结婚、买房、为久病的父母治病等,而以他的工资又难以负担得起,以至于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不知道该怎么办,陷入了窘境无法自拔。我一时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就如同面对一位腿有残疾的人,我又上前踩了他一脚。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很久都没有释然,心里一直觉得很惭愧:我当时为什么没有好好跟他谈谈,了解清楚他的实际状况呢?我感觉自己当时的做法无疑是逼走了面临困境的下属。
很多企业领导者在还未发迹的时候,尚且能做到跟下属打成一片,也能理解下属的处境,可是当他们上升到高位拥有了权势以后,就开始自我迷失,自我膨胀——他们能够左右下属的工资、奖金,能够对下属进行赏罚,能够名正言顺地指使下属;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领导力、影响力和管理能力,做起事情来就有些想当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最后,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一心为公,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是四面树敌、事与愿违。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者换了鞋子走路,不再能够理解一线员工,失去了共情能力。
就拿我前面讲的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当时之所以那么做,主要原因是缺乏共情能力又自以为有正当理由,没能考虑那位下属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主观上也不愿花时间了解其消极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下属在工作中表现得不够积极,背后一定有你意想不到的情况在支配着他。如果你一心只想着解决工作问题,而不去认真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缘由,最后往往既伤了下属的心,又破坏了团队的和谐气氛,还不利于业务的开展和团队的发展。
有时候,只有你关注下属,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才有可能圆满地解决问题。而且这份关注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不关心却装作关心,就很容易被下属察觉,这样一来彼此之间就很难建立起信任。无法获得下属的信任,他们就很难对你敞开心扉。
这也是我找我的那位下属谈了好几次话他都不愿意说出实情的原因——我没有从心底里真正关心过他,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和感觉出发,把他当作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来对待;我表现出的关心、忧虑都是浮于表面的气泡,一戳即破,只会让他感到厌烦而疏离我。
作为领导者,要关心下属,能够体会他们的处境和心情,使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你必须收起对他们的指指点点,而且能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陪伴在他们身旁。脱离共情而仅仅依靠冷冰冰的制度和流程,实现高效管理难比登天。
当你在管理上遇到麻烦,就应该回到与下属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互联上来。看看你是否真的关心他们;看看你是否只是想敦促他们尽快完成任务,而不关心他们的目标和情绪;看看你能否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看看你是否尊重他们,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看看你是否为他们创造了成长的条件;看看你的团队是否拥有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共情力是重要的领导力。具备共情力的领导者,能给团队成员以关爱和理解,形成坚不可摧的团队凝聚力。但是,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就有,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所言:“虽然人们具备共情力,但要把这些潜质转化成真正的领导力,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和开发,尤其需要我们学会关心人、激励人和凝聚人。”
在《共情管理》这本书中,我结合领导力学、心理学、行为学、情商理论和共情原理等知识,通过11个方面——共情管理的激励因素、共情是信任的基石、“同频”才能“同流”、构建共情的团队氛围、带出“高意愿”、管理重心下沉、共情沟通、理解和接纳员工、尊重和善待差异、共享荣誉和利益、与员工共成长等,向大家展示了如何高效管理团队。
本书直击中国企业领导者在管理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更适合当今中国管理环境和管理现实之需求,能帮你突破低效管理的症结,掌握具有超强牵引力的管理本领。本书也可以让你更容易地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预期,通过更有温度的管理方式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实现管理上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