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腰椎间盘突出说起(1 / 1)

腰椎是人体上最为粗壮的一组椎体,其横断面和肾脏的形状相似,锥孔为三角形,上下关节突都比较粗大。在上关节突的后缘部有一个卵圆形的隆起部位,称为乳突。腰椎的棘突宽而短,类似于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个棘突之间的缝隙都比较宽,这也为腰椎穿刺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腰椎出现问题后,首先会引发疼痛或麻木的感觉,通常还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大小腿麻痛、肌肉瘫痪,出现如足下垂、足拇指背伸无力等状况。有些患者还会表现出马尾综合征,临**会有**区麻木、大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病症表现,尤其是在咳嗽或喷嚏时疼痛会有所加剧。

在所有腰椎系统的疾病中,最为闻名且常见的病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整个腰椎的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在整个脊柱上,所有的椎间盘其实都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其上下有软骨板,为透明的软骨。软骨板和纤维环共同将髓核封闭起来。而纤维环则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的纤维软骨构成,分布在髓核四周。因为纤维束是相互斜行交叉重叠的,所以纤维环本身是一个非常坚实的组织群,并且负责承受脊柱受到的大部分因弯曲和扭转而带来的负荷压力。

大部分纤维环分布在前侧和两侧,后面较薄,所以在纤维环的前部就会形成强劲有力的韧带组织,后侧的韧带也会相对较窄且薄。正因如此,髓核才更容易从后方突出来,对神经根和脊髓造成压迫,从而导致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并在身体上表现多种反应症状。

当腰椎的椎体受到纵向负载时,即身体为负重时,为了撑起重量并保持身体平衡,髓核就会应用其纤维环的良好弹性而向外周膨胀,可起到缓冲压力并减震的作用。机体的这一自我反应,可以是人体在行走、弹跳以及跑步时防止因震**对颅脑造成损伤。这一膨胀过程实则是机体在进行自我保护,可使脊柱始终保持最大的活动度,并可保证人体能够进行腰部的多方位自由活动。

但如果纤维环一旦遭到破坏,其间包裹的髓核就会穿过破损的纤维环而向外突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椎间盘突出,由此会压迫到脊髓和根神经,身体上就会出现相应的病变。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等不同,可以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很多种不同的情况。

在医学上,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出现老化状态后,其本身的弹性有所降低,在某种特殊原因下造成了纤维环出现破裂,髓核被迫挤压出来。因为压迫到了周边的神经根血管,身体因此会表现出痛或者麻的现象。发病时,患者经常会感觉到腰部有撕裂样的剧疼,在屈膝或者卧床后疼痛感有所减轻,在增加活动量或者咳嗽、打喷嚏后疼痛则会加剧,并且会沿着坐骨神经的路线对腿部形成放射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慢性劳损病,其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已经种下了病根。研究显示,人体的腰椎间盘通常从20岁开始就已经开始出现退化现象,椎间盘内的水分会大量丢失,纤维环和韧带的弹性逐年降低,由此导致其椎间盘组织缺乏足够的血液和营养,其自我修复能力自然也会变差。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要背负起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长期负重大、活动多,一旦遇到外伤或者偶发性事件,就会引发早已经积累起来的劳损现象,造成纤维环破裂。

长期腰肌劳损,肌肉和韧带就会逐渐萎缩,紧张性增强,使椎间盘的内压增大,由此会造成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突出,这也是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的最大原因。

中医认为,当出现肝肾劳损而引发气滞血瘀后,就容易形成筋伤骨错的现象。若偶有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瘴阻经络后就会发病,通常会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症。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麻痛现象非常明显,并且病程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据统计,在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后,有高达85%的患者会出现坐骨神经痛。因此一旦发病,就需要尽快就医治疗。

在现阶段的医疗技术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采取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在采用药物治疗时,一些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草药可作为首选。同时再配以推拿、按摩、牵引、热敷、理疗等辅助性的物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经过保守治疗已经无效的患者,或者其病症反复发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的患者。在非必要条件下,正规医生一般不会建议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方式。患者本身也要自我警醒,避免被庸医欺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