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兴趣为何最是好老师(1 / 1)

有位老国王,他想在自己的三个王子中,选拔一个做自己的继承人。可三位王子都很优秀,难分伯仲。怎么办呢?老国王绞尽脑汁,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国王给三位王子各抽取了100人的户籍,分别去整理。这是一项繁琐而枯燥的工作。国王没有提供整理的方法,也没有提出时间和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全凭着三位王子各尽其能了。

过了一段日子,大王子第一个完成了任务。他拿整理好的户籍档案来给老国王看。老国王笑着点了点头。

几天之后,二王子的户籍档案也送来了。虽然迟了些,但二王子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远胜过大王子。老国王也笑着点点头。

父子三人就等着小王子的户籍档案送来好作比较。大家等啊等,足足等了一个月,小王子才把整理好的户籍档案送来。老国王翻开来看看,仍然是笑着点了点头。大王子和二王子也看了看,字虽比大王子的好些,可也没有二王子的工整。

老国王会选谁做继承人呢?

第二天,老国王召开群臣会议,宣布三王子作为他的继承人。

老国王的这一决定,让另两位王子很意外,也很不服气。大王子说:“我的工作效率最高,用的时间最短,为什么不选我?”二王子说:“我的字迹最工整,虽然用时比大哥多些,但比起三弟来还是少了很多。怎么不选我?”

老国王捻着胡须说:“你们说得都对。但我选择三王子自然有我的理由。”

顿了一下,老国王继续说道:在把户籍分给你们之后,我经常暗中观察你们的工作。因为事关继承大权,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慎重,也很认真地完成工作。但大王子在工作的第三天就表现出厌烦情绪,可是考虑到事关重大,只得耐着性子去整理户籍。其间,跑跑动动,并不安心于工作。用时最短是因为草草了事应付任务。可以说他是在忍受这项工作。

二王子做事情有板有眼,耐心细致。在整个工作期间,都表现得非常认真,户籍整理也完成得非常好,可却一像台毫无思想的工作机器。他是被动地接受了这项工作。

“三王子呢,拿到户籍之后,他并没有急于整理,而是翻来覆去地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至于为什么会耗费那么长的时间,我看到他在初步整理之后,又作了大量的修改,为了拿出一份比较清楚的户籍档案,他又誊抄了一遍。如果仔细看,你们可以看出,他还把这100人按照姓名重新排列了顺序。他这是在享受工作的乐趣!”

老国王笑着说:“这就是我选择三王子的理由,因为他对工作满怀兴趣,能从工作中享受乐趣。”

传说给我们很好的启迪。只有满怀兴趣,才能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创造成功。

这是因为,兴趣才是走向成功之路最好的老师。

当同龄人还在为课本上的知识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来自河北衡水的三个高中男孩——杜霖、刘昭、王启明,已经深入到软件控制和机械工业设计等高端技术领域。他们获得了怎样的成功?是什么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成功?

由杜霖、刘昭、王启明三人共同设计的机器人名叫“富莱德”,用来代替人类从事警用排爆等高危险工作。富莱德具有无线控制能力、自主导航能力和发达的视觉,并且能精确地抓取物体。更妙的是,设计者通过光电鼠标可以精确地给机器人定位。“很难相信这件作品是出自几个高中学生之手。”专家这样评价道。

这个研发团队有着很好的分工协作。杜霖思维敏捷,负责软件控制系统的研发;刘昭性格内敛,负责CPU控制、电路集成和一些硬件方面的工作;另外一个“机械设计师”王启明为人沉稳,主要负责机器人最后的组装。当某一个人的工作滞后时,其他人会鼎力相助。当意见分歧时,他们就实行民主投票。

三名选手都有自己的专长。杜霖是个计算机高手,自幼就对计算机编程非常热爱,当别的孩子还在为电脑游戏疯狂时,他已经开始自己设计游戏程序了。为实现自己的设想,他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包括计算机和数学。“这是在求知欲望驱使下的主动学习,真有如饥似渴的感觉。”杜霖很有感触地说。

“巧手”王启明则是一个“破坏王”。他说自己小时候总是很好奇,电话、电视、电脑他都拆过,就是为了一探究竟。中学的物理知识早就不够了,因此他自学了清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物理课程。他的感觉和王启明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感谢老天给了我这颗热爱发明创造的心。”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容易提高积极性,并且会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兴趣对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对进行中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促进作用。

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因此,我特别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强烈地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

我国教育家程颐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那么,究竟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兴趣可以推动我们创造成功?

第一,是因为兴趣的始动作用。

兴趣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动机,对活动的动力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始动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学习效果是由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这三个因素好比学习的一个三角支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从上图看出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果用形象的说法,学习兴趣是发动机,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劲头;学习动机是加油站,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才能持续地坚持下去;学习策略是润滑剂,有了恰当的策略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其中首要的是兴趣这个发动机。没有这个发动机的发动作用,就什么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成功?

许多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由兴趣开始的。著名的科学家法拉第,有一次听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科学家戴维的演讲后,对科学产生了热爱和追求,他写信给戴维,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不久法拉第当了戴维的助手。他们一起做实验,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怀着对科学的强烈兴趣,法拉第苦心钻研,终于成了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第二,是因为兴趣的定向作用。

比尔·盖茨是计算机方面的天才。早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他对计算机就十分痴迷,并且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但这种“工作”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兴趣和爱好。

这种兴趣在他中学时期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候,为了研究和电脑玩扑克的程序,他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像其它所专注的事情一样,盖茨玩扑克很认真。但他第一次玩得糟透了,他并不气馁,最后终于成了扑克高手,并研制成了这种计算机程序。在那段时间里,只要晚上不玩扑克,盖茨就会出现在哈佛大学的艾肯计算机中心,因为那时使用计算机的人还不多。有时疲惫不堪的他,会趴在电脑上酣然入睡。盖茨的同学说,常在清晨发现盖茨在机房里熟睡。盖茨也许不是哈佛大学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却无人可以匹敌。他的导师不仅为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更为他那旺盛而充沛的精力而赞叹。在创业时期,除了谈生意和出差,盖茨就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常常至深夜。有时,秘书会发现他竟然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

天才加爱好,再加勤奋,成就了这位世界首富成功而幸福的人生。其中的爱好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比尔·盖茨自己所说:“做自己喜欢和善于做的事,上帝也会助你走向成功。”

做自己喜欢和善于做的事,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为自己确定了方向。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的工作,最初往往是由兴趣来定向的。

1960年,英国的珍妮·古道尔高中毕业后,出于对动物的兴趣,毅然放弃伦敦舒适的生活,只身来到非洲的热带森林,开始了为期11年的对黑猩猩的观察、记录与研究,终于揭开了黑猩猩行为之谜。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当他成年要自谋生路时,他的父亲一再告诫他,一不得经商,二不能从文。可是,茅盾偏偏爱上了文学女神,强烈的兴趣使他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还有,享誉世界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将音乐创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一生创造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乐曲。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志趣,就是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认为:“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他们之所以做出巨大成就,都是出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

事实上,不但卓有成就的人如此,我们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往往也制约于兴趣的倾向。这就是兴趣的定向作用。

我们刚刚说到比尔·盖茨,你知道中国有一个“小盖茨”吗?

1984年5月19日,王珂出生在南京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上小学四年级时,王珂第一次在母亲单位接触到了计算机,他立刻就对这个新玩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断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妈妈无奈,只好买了计算机入门教材应付他。没想到王珂边看书、边摸索,兴趣越来越浓,两周后就学会了五笔字型,到五、六年级时,他已能帮助母亲打字、制作图表了。

1997年王珂考入金陵中学,金陵中学开明的校风,使王珂能把日常学习以外的时间都投入到研究计算机上,他的学科成绩和计算机水平都在飞速的提高。1998年,年仅14岁的王珂,通过了MCP计算机国际认证考试,获得了比尔·盖茨的亲笔签发的证书,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微软认证专家。2000年,他设计的第一个软件《英语智能软件》,获得了省OEH软件设计一等奖,由于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水平,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1年,王珂荣获省OEH网络设计特等奖、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大寒“信息技术成果类”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计算机类一等奖。2002年,王珂设计的《公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以其极高的商业价值又荣获了全国一等奖,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博士对王珂和他的软件给予了很高评价。香港一家投资公司看中了王珂的研究成果,邀请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创办软件开发公司,担任公司副总裁或技术总监,并许诺保送他去美国加州大学或斯坦福大学深造。

现在,王珂已经在珠海科技园,创办了一个相当成功的软件公司,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的小盖茨”。

你看,不正是兴趣的定向作用,才让王珂成为“中国的小盖茨”吗?

第三,是因为兴趣的动力作用。

兴趣对活动的最突出的作用,是它的动力作用。所谓兴趣的动力作用,是说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具体表现为,在活动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你可以产生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且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很高的创造力。有了兴趣,你才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即使付出很大精力也不觉得疲劳。

你知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就把研究数学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他看来,那些数字就如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险峰上的美景。文革期间,他在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里,牺牲了许多人生应该享受到的娱乐,终于摘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也说:“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探寻的东西。”有人问他:“这样刻苦研究,你不觉得苦吗?”他笑着回答:“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活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你看,正是兴趣的动力作用,使人产生惊人的意志力和勇气,勤奋而忘我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很高的创造力,从而取得惊人的成绩。

第四,是因为兴趣的陶冶作用。

一个如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把生活变成苦行,把工作当成负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会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必将把自己限于狭隘的小天地里,无聊空虚甚至痛苦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兴趣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人生充实快乐。兴趣不仅开阔人的视野,开发人的智力,还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许多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各种各样活动兴趣。恩格斯不但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还对军事、文学、艺术、击剑、演说、骑马、游泳都感兴趣。列宁爱读书、看报、滑雪、下棋,去野外郊游。他认为旅游不但可以使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毛泽东年轻时博览群书,喜爱游泳、爬山,到老仍然不减当年。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喜欢集邮、画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喜爱音乐,小提琴拉得很好。居里夫人擅长跳舞,爱好旅游。数学家苏步青酷爱文学,擅长书法。正是多样的兴趣为他们繁忙的工作增添了乐趣,也陶冶了情操。

即使是工作方面的兴趣,也能培养人高尚的情操。我们刚刚说到陈景润,尽管他重病缠身,条件艰苦,仍然专心致志地向“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论的城堡挺进,终于获得了重大成就。这种艰苦的工作对他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是对工作的浓厚兴趣,丰富了他的心灵,陶冶了他的情操。

第五,是因为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最后,我们专门来谈谈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兴趣对我们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教育家对此都有论述。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俄国现代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没有稳定的兴趣,如果对知识没有内在的迫切需要,就不可能学习得富有成效。”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如此等等。他们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只有对所学课程感兴趣时,才能使人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指向于学习,才能使人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才能使人达到“发奋忘食”“乐而忘优”以至“欲罢不能”的境界,才能使人快乐地走进学习的大门。

教学实践也证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科目或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成绩也好;反之,学生就无精打采,成绩也比较差。

我国有专家以初中二年级356个学生为对象,调查了最感兴趣的学科与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果见下:

美国有学者做了兴趣与智力的对比研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高中学生按照智力与兴趣分为两组,一组为智力组,一组为兴趣组。智力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语文和写作没有兴趣,而兴趣组学生的平均智商只有107,可是他们喜欢阅读和写作。在两组学生学习阅读与写作时,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测验,到学期结束时,发现两组学生的总成绩,兴趣组高于智力组。结果如下:

在美国的中学,学生就要写作论文的。从表中我们看出,兴趣组平均每人阅读20.7本书,写了14.8篇论文,而智力组平均每人阅读5.5本书,写了3.2篇论文。两组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由此,他认为,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重要,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