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之路上,为了更好地得到兴趣这个最好朋友的帮助,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兴趣的“家庭成员”,还需要了解兴趣的“亲友关系”。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人对感兴趣事物的注意上,表现在人对感兴趣事物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上。同时,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往往都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而且,稳定的兴趣还可以激发意志力量,对于克服活动中的困难,顺利完成任务大有助益。因而,兴趣和诸多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也就有了很多的“亲友”。
与兴趣密切联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具体说来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等,这些都是兴趣的“亲友”。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兴趣与这些“亲友”有怎样的关系。
首先是兴趣与注意的关系。
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是通过它而来的,注意又离不开兴趣,因此注意和兴趣密不可分。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和兴趣有关。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感兴趣的事物,人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具体说来,兴趣与注意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兴趣以注意为表现。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兴趣,首先表现为对这个事物的注意。因此,我们往往用注意来衡量一个人对事物是否感兴趣。比如,一个教育工作者往往对有关教育的信息特别关注。一个人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突出地表现为注意的高度集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全神贯注地思考,聚精会神地想象,专心致志地记忆等。如果你对某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你就会把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个事物上,而不受其它刺激的干扰,即使其它刺激比较有**力,也很难使你分心。
一方面是,注意以兴趣为条件。一般来说,人对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往往不能引起注意。一个人对某事物或活动有兴趣,他才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个事物或活动,甚至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学习和研究,直至做出成绩。
第二是兴趣与观察的关系。
所谓观察,就是我们对事物有意识的感知活动。兴趣与观察也有密切的关系。
一是观察能产生兴趣。在科学家眼里,观察被看作是兴趣的忠实伴侣。因为在观察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事物和现象,促使人思考探究,从而激发人的研究兴趣。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去教堂做祷告时,教堂里摆动着的挂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留心观察,发现摆动的挂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总是一样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也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回去以后,他和他的教父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并发现了单摆摆动等时性的规律。这就是观察激发了兴趣。另外,在观察过程中,当把观察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相比较时,会使人有所发现,从而产生一种满足与欣喜。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会进一步提高人的兴趣。
二是兴趣能深化观察。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后,在浓厚的兴趣的推动下,即使与这个事物只有短暂的接触,也会立即全神贯注于该事物,对它进行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从而获得对这个事物的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瑞士的发明家乔治·德梅斯特拉,一次带着他的狗去打猎,从牛旁草丛旁边走过,狗毛和他的毛呢裤上都粘满了刺果。出于对这种现象的兴趣,他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只见千百个小钩子钩住了毛呢的绒面和狗毛。他由此受到启发。就这样,不生锈、重量轻、可以洗的尼龙扣诞生了。它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纬格罗”,它的用途很广,包括衣服、窗帘、枕套、医疗器材、汽车、飞机,都使用它。“太空人”用它把食物包“挂”在太空载具的墙上,并使他们的靴子能附着在地板上。
第三是兴趣与记忆的关系。
有个故事讲:从前有个先生,在山下私塾教书,山顶住着个和尚,两人都爱喝酒。有一回,先生把圆周率3.1415926535897932384626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背,自己上山同和尚饮酒去了。背这么长一串数字该有多难!有个学生灵机一动,把这些数字谐音成了几句话:“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同学们都跟着哇啦哇啦地这样背,等先生回来时,个个都背诵如流。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记忆效果这么好?就是因为有兴趣。
道理就是这样,一般情况下,凡是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就容易记住,并且也记得牢些;反之,凡是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就记得慢,也不易把它保持在记忆中。这是因为,兴趣能使人们的注意集中到所要记忆的对象上去,也能使人们对所要记忆的对象进行积极的思考。而集中注意和积极思维,是提高记忆效果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此外,兴趣能使人精力充沛,不知疲劳,这也有利于加强记忆。比如,你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尽管英语单词是很枯燥无味的,你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记单词上,并且积极寻找单词之间的规律,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这样,你记忆英语单词自然既快且牢。相反,如果你对英语不感兴趣,记单词是一种负担,你不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记单词上,也不会积极动脑去寻找各单词之间的联系,就觉得单调乏味。这种被动应付的结果,只能是记不住而且忘得快。这也许就是许多同学抱怨“记不住英语单词”的真正原因。
第四是兴趣与思维的关系。
兴趣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方面,思维能增强兴趣。法国心理学家瓦龙曾说:“思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说,思维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哪里有矛盾,有问题,哪里就需要开动脑筋,就需要积极思维。当你通过深入思考,反复探索,从而取得某种成功时,你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又会进一步强化已有的兴趣,使你在这方面做出成绩。
化学家凯库勒的苯环结构的假说的提出就是这样。他不知道苯分子原子是怎样排列的,他终日苦思冥想,甚至茶饭不思,也理不出个头绪来。1864年冬天,他的科学灵感导致他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他曾记载道: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瞌睡来了。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这时较小的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出现变得更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长行分子,它竹滋绕、旋转,象蛇一样地动着。
看!那是什么?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地在我的眼前旋转着,像是是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的剩余时间,作出了这个假想。于是,凯库勒首次满意地写出了苯的结构式。他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化学的兴趣,使他十几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化学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功。
另一方面兴趣能促进思维。当你对某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后,它往往能使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个事物上,促使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推动你去解决问题。浓厚的兴趣,有时甚至会使人达到如痴如醉似癫似狂的境界,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第五是兴趣与灵感的关系。
1958年,当著名数学家侯振挺还是唐山铁道学院的学生时,他在一本著作中看到了巴尔姆关于数学上的排队问题所作的断言。巴尔姆认为他的断言证明起来非常困难,一直没有人能够解决。于是,侯振挺决心攻克这个堡垒。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埋头在数学资料和演算之中。一次,他把整理出来的资料托人带给老师看,并对急于上火车的伙伴说:“一定要面交。”他久久地望着排队上车的队伍。忽然,他神思飞跃,觉得那一排排长长的队伍变成了一行行算式,那一个个人影都成了数学符号……一年多来梦寐以求的证明竟然清晰地出现在脑际!他异常兴奋和激动,不顾一切冲着已经坐上火车的伙伴喊:“我解决啦!”他回到住地,用颤抖的笔写下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一一《排队论中的巴尔姆断言的证明》。
侯振挺关于巴尔姆断言的证明,得益于他脑际中“灵感”的闪现。
在创造活动中,常常出现一种所谓“顿悟”现象,对于某些问题曾经冥思苦想而不能解决,却突然之间迎刃而解,新思想、新观念、新表象顿时涌上心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状态。灵感是在人的潜意识中长期酝酿而成,突然飞跃闪现于意识之中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状态。比如,哥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听到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后,他仿佛突然看见一道光在眼前闪过,处在一种灵感状态下一气写完的。雕刻家罗丹作《流浪的犹太人》的经过也是如此。他在《回想录》里说:“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一个傍晚时,我正写完一章书,猛然间发现纸上画了这么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样画成的,或是为什么要去画他。可是我的那件作品全体便已具形于此了。”
灵感有突如其来和不由自主的特点。于是,有人便产生误解,把它看成是神的启示,似乎很神秘。其实,哪里有什么神秘?灵感是长期脑力劳动和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晶。结晶也许突然而成,积累却是长期的。只是这种长期的积累过程,是在潜意识中的,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当积累凝聚的结晶突然形成的时候,才被我们意识到了。俗话说,“天才在于勤奋,经验在于积累”,“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人之九十九的血汗。”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经历了艰巨的脑力劳动的过程,他九易其稿,“思考了上百万种可能结合,以便从中选取百万分之一。”马雅可夫斯基把诗歌创作比做镭的发掘,采一克就需一年的劳动。鲁迅为后人留下的光辉篇章,都是他花费毕生精力,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凝结而成的。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如醉如痴的兴趣在灵感孕育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侯振挺的灵感到来之前,他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行了很长时间积极的探究,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对这一难题的解决,一直抱着强烈的渴望心情。这一切,都证明他对巴尔姆断言具有强烈的兴趣。反之,一个数学能力再强的人,如果对巴尔姆断言不感兴趣,哪怕他天天立在站台上看着排队上车的队伍,巴尔姆断言地证明也不会光顾他的头脑。
兴趣是创造性的心理动力之一。你对某个领域中的事物有兴趣,对它向往,就能促进你提出有关的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并采取措施,着手解决。每一创造活动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的。人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所提出的问题,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都时刻潜伏在你的脑际,吸引着你,又困惑着你。侯振挺在谈到灵感到来之前的经历时说:“我一头扎进了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的边缘,但是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走路,头脑中总是索绕着巴尔姆断言。”应该说,最后在火车站上产生的灵感,是侯振挺这番心血的果实。
兴趣还能促进创造者充分发挥其才智。你对感兴趣的问题抱着渴求的心情,就能增强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使感知觉活跃,观察敏锐,注意专注且持久,创造性思维活跃,创造性想象丰富,从而提高了创造效率。侯振挺就是因为时刻渴求着巴尔姆断言这一难题的解决,才“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它进行稳定持久的注意,才对“排队上车的队伍”有敏锐的观察力,才出现“神思飞跃”,才产生“一排排长长的队伍变成了一行行算式,一个个人影都成了数学符号”如此丰富的想象。
第六是兴趣与情感的关系。
假如你看到一个邮件上写着这样的地址:“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疯人院”,一定会感到大惑不解,加州理工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大学怎么会有疯人院呢?现在告诉你,确实有。该学院的岩石断带实验室就是这个“疯人院”。该实验室的主任塞伯格就是“‘疯人院’的主人”。因为这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科研的兴趣,都到了“疯狂”的程度,在这些人眼里,世界上除了他们的研究课题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他们常常忘记吃饭,忘记睡觉,甚至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因而,很多亲朋好友给他们写信时,干脆把他们的地址写成“疯人院”。
对于科学的强烈兴趣,可以使一个人失去常态,甚至“发疯”。这就是对科学研究的强烈的甚至疯狂的热情。正如《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作者贝弗里奇所说:“最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狂热者的热情”。
可见,强烈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密切相关。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无论身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愉快可以使你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越强,所体验到的积极的情感也越强。比如,有人起初对京剧毫无兴趣,电视或广播中一播放京剧他就觉得厌烦透顶。后来,他懂了一些京剧知识,听出了一点儿门道,开始对它小有兴趣。这时,如果有京剧节目,他就能凑合着看下去或听下去。随着他对京剧艺术的理解不断加深,他对京剧的兴趣也越发的浓烈,遇到电视或电台再播放京剧节目时,他不但不厌烦,反而提前守在电视机或收音机前怀着渴望的心情等待着。可见,每一次积极的情感体验,都会加强原有的兴趣。他之所以渐渐对京剧发生兴趣,就是由于他在欣赏京剧的过程中,不断地享受到了愉快的体验。毫无疑问,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是相互促进而逐渐增强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日新月异地探求新知,会感到很有意义,兴味无穷,学习效果也好;学习效果好又可以维持这种愉快的心境。相反,如果把学习当成苦差使,在苦恼的心境中学习,就会越学越没劲,智力难以发挥,学习效果也不好,考试成绩必然不高,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不愉快的心境。学习好的同学往往是因一次考试成功,从而步人了第一种循环;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是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步人第二种循环。可见,要有广泛深刻的兴趣,首先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
兴趣也能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广泛而深刻的兴趣,不仅使生活丰富多彩,也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第七是兴趣与意志的关系。
我们获得的成功,往往是兴趣与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兴趣与意志也密切相关。
一方面,意志可以培养人的兴趣。人在学习或从事其它活动时,往往要遇到困难。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克服自身的疲劳与不适,抵制来自外界的不良**,克服懒惰等不良思想,专心致志地进行某种活动,直至成功。活动的成功会使我们产生满足感,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又使我们产生了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学习或活动中去。比如,你对学习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为了达到能看外语资料的目的,又必须去学习英语,去背英语单词,练习口语等。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用意志去克服各种困难,如疲劳不适、懒惰、吵闹的环境以及不良的**等。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英语上,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与满足,而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又会推动你继续学习外语。这时你对学习英语便产生了兴趣。因此有人说,兴趣是意志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兴趣也能锻炼人的意志。兴趣总是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要认识某种事物,推动人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指向该事物或活动。当一个人对某物感兴趣时,便会产生惊人的意志和勇气,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进行学习与研究,甚至忘记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世界的存在,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克服内外一切困难,直到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也锻炼了人的意志力。因此,许多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不但有浓厚的兴趣,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仅灯丝材料的实验就失败了一千多次;美国科学家吉耶曼,曾经领导一个科研小组进行下丘脑激素的研究,他用35年时间,解剖了270000只羊脑才提取出微乎其微的1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样品。他们对科研产生兴趣的过程,也就是他们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在他们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对科学的浓厚而强烈的兴趣,从而推动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它心理现象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各种心理因素是兴趣产生的条件,一方面,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二者在我们的活动中互相制约,相互促进。所以,我们了解兴趣的这些“亲友关系”,对于我们培养兴趣,创造成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