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一个》的三合一(1 / 1)

《one·一个》是韩寒监制、原《独唱团》主创成员共同制作的一款文艺生活App,主要为热爱文艺的网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流行作品和产品,内容是每天精挑细选为用户提供一张图片、一句金句、一篇文章、一个问答、一首音乐及一部当日电影等。

2010年,韩寒主编的《独唱团》首印30万册上市后,创下了200万册的销售奇迹。可是由于刊号等原因,它只出版了一期便不得不停刊,同年12月解散了团队。后来在腾讯网的邀请下,韩寒开始推出互联网资讯产品“hanhan.qq.com”(一个·韩寒),并且在2012年11月慢慢地打磨出了《one·一个》这样一个品牌。短短3年时间过去后,《one·一个》累计更新超过1000期、累计用户超过3000万、总阅读人数超过10亿人次。

那么,它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明星+粉丝+品牌”三合一来形容:

首先必须明确,《one·一个》本身就是一份电子杂志。根据电子杂志和文艺App平台特点,并且兼顾需要每日更新,《one·一个》的内容和设计都相当精简,首页就是一张醒目的大题图,所有内容都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并且可以通过侧滑翻页读到当天推送的文章。

明星效应在《one·一个》电子杂志营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创办之初大部分团队成员是文艺青年,技术方面是短板,所以不得不采取成本较高的技术外包方式。由于主编韩寒太忙,以至于上线时间被推迟了五六次。后来,无奈之下大家把韩寒拖到办公室里,一起监督他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碎片》。果不其然,韩寒巨大的影响力而不是《碎片》本身的价值,使得《one·一个》上线后不到24小时就冲到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

这正应了一句老话:意见领袖加名人效应是上百万元推广费都买不到的。要知道,2010年初韩寒第一次实名亮相新浪微博时仅仅说了一个“嗨”字,就引发粉丝疯狂评论与转发,微博粉丝马上就增加到了70多万。

粉丝效应和明星效应是相辅相成的。《one·一个》上的这些文章都是知名人士和网络红人的专稿,并且通过最直截了当的视觉排版,以便能让读者醒目地看到所需信息。根据原定设想,读者(粉丝)在《one·一个》上停留的时间每天约半小时,读者对象为《独唱团》受挫后的目标群体,即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爱好文学的手机用户。

所以,《one·一个》虽然是打着韩寒的招牌,可是又不局限于韩寒个人的情感宣泄,在作者遴选、风格设计方面都会注重抓住并满足粉丝的心理。而这些作者多是大牌明星甚至国家首脑,他们各有自己的粉丝;并且《one·一个》不搞作者签约制,这样看上去虽然松散,却能接纳更多作者为它写稿,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各自的粉丝队伍。

《one·一个》的品牌效应既与当初充足的物质投入有关,也与先进的营销手段有关。项目创办之初,聚星天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提供了500万元启动资金,由韩寒来一手操作。双方商定:在收回成本之前收入按“9∶1分成”,其中韩寒得“1”;成本收回以后的收入按“1∶9分成”,其中韩寒得“9”。第一年运营成本预计在250万元,其中包括开发成本40万元、技术运营成本10万元、员工工资和稿费各100万元。由于韩寒的名人效应,再加上各路运作人士也都是意见领袖(韩寒给他们开的稿费并不低,每篇文章在两三千元),所以在这样的品牌效应下,该电子杂志一炮打响。

在具体营销手段上,韩寒在宣传自己的电影时会直接带上《one·一个》、同时把自己的电影也放在《one·一个》上宣传,这样就达到了双方共赢的局面。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其他影人把电影背后的故事放在《one·一个》上讲述,这样就又进一步扩大了电子杂志与各电影的合作共赢。另外就是“阅后即焚”(每天更新的图文如果不收藏起来,7天之后就会消失)的饥饿营销,也进一步增加了它与粉丝之间的粘合度。

一般来说,杂志包括电子杂志要想盈利主要得靠广告收入,因为杂志本身是免费下载的。而韩寒一开始并没有想刊登广告,一方面这毕竟是一本文艺类性质的电子杂志,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但显而易见,如果免费下载的数量足够大,广告自然就会不请而来。后来是Nike公司第一个在《one·一个》上做的广告,虽然并不是只有它想到这一点。

《one·一个》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外,还通过合开书店、与电影宣传合作、经常举行读者见面会,与晨光文具、蛋糕店、咖啡店合作等,甚至还在《one·一个》旗下开辟了一个纯正血统的全新品牌“baby one”,专门为0至10岁的儿童提供高品质、设计感强的童装童品。所有这些都容易看出,韩寒真的是在把《one·一个》当成作品在用心地做。

营销要点

《one·一个》本身作为一份电子杂志,它的成功有诸多原因。除了明星效应尤其是韩寒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力之外,还与“明星+粉丝+品牌”三合一的共同作用有关。因为归根到底,电子杂志盈利主要得靠广告投入,而广告商看中的必定是能够产生盈利前景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