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扫落叶,建群有技巧(1 / 1)

2012年初,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秋叶,开始尝试在网上聚合喜欢PPT的伙伴们,共同打造一个“爱学习、爱阅读、爱动手”的社群。

当年年底,他组建的“一页纸PPT”社群,人数最多时有200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做一种联络方式,未能实现充分交流。再三考虑之后,他下决心删掉了那些已经成名的高手,以提高同质性;同时把群员人数严格控制在69人,进一退一。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群规,如新人进群一定要先爆照,并且必须是素颜照。这样一来,群里的妹子、汉子们可就热闹了;有人坚决不肯爆照,那就只好忍痛割爱。

如此这般,奇迹发生了。他们一起运营秋叶PPT微信,写3分钟PPT免费教程,就这样一个纯粹是为了学习、没有娱乐的微信公众号,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吸引了30万名粉丝,然后一起合作出版了《和秋叶一起学PPT》、《说服力:教你做出专业又出彩的演示PPT》两本书,累计销量超过10万册。与此同时,他们还一起做在线教育,不声不响地就在网易云课堂上把《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做到第一名,定价129元的课程购买人数突破15000人!

社群越滚越大之后,他们成立了各种课程开发讨论组,建了一个又一个学员群。超过2000人的学员群有7个,并且还在继续增加中。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使得单门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在学员超过1万人之后,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天的销量也会比同期高很多。

可以说,关于社群读者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要经营好社群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这里就此社群营销话题展开来讨论一下。

能看到,许多QQ群和微信群要么沦为了广告平台,要么就是经常只有这几个人发言,要么干脆就死气沉沉地无人发言。总之一句话,这些社群要么“不正常”,要么就是“死的”(被多数群友屏蔽了)。2015年被称为“社群元年”,微信群、QQ群已经成为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最短路径,出现这样的情形对商家来说实在令人惋惜。

从经验看,人数低于50人的社群一般都缺乏人气,而超过100人时就会热闹起来,当超过500人时又会乱糟糟地不好管。有时候两人一言不合就会起争执,其中必定至少有一人会愤而退群。

群友开始加群时还有股新鲜劲,但久而久之发觉群里不是鸟雀无声,就是充满灌水、刷屏、广告而变得百无聊赖。到最后,即使时不时有人发广告,也会无人答理。这个周期最长6个月,最短的只有几个星期。

即使是出于商业目的建的群,有运营人员的精心呵护,从成立到解散的生命周期大概也不会超过两年。这是因为,一方面,群主(版主)在群里的活跃时间一般坚持不了两年;另一方面,一个产品或品牌包括那些用户非常认可的品牌,也会在两年内价值被挖掘殆尽,很少有例外。

创建社群的目的,无非有这样几种:一是销售产品,二是建立人脉,三是共同学习分享,四是建立个人品牌。销售产品看上去有些“俗气”,可因为群主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而群友也能从中分享到知识和价格折扣,存活时间反而较长,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建立人脉是所有社交活动的本质,如果能从网上走到线下经常举行活动,自然就会慢慢形成并巩固网络影响力。共同学习分享实际上是建立一个同伴圈,相互打气鼓劲,这在考试群中最有市场。建立个人品牌的想法人人都有,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陌生人进群往往会过于崇拜群主;这时候群主正可以通过激励、分享干货、组织一些有新意的挑战来达到目的。

总体而言,社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萌芽期、高速成长期、活跃互动期、衰亡期、沉寂期。要想延长生命周期,主要抓两点:一是群主要始终保持当初的热情,不能懈怠;二是核心成员要带头保持活跃度。

在这其中,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没有积极的沟通能量,创业、商业群的寿命更短;同学或老乡群的寿命最长,但活跃度未必高。对于商业群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能创造价值,这和做产品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创建社群之初,就要明确定位究竟是粉丝群还是意见反馈群;究竟需要吸引什么样的人参加?别人为什么要参加,参加后能得到什么好处?说句玩笑话,如果你在微信群里什么都不做,只要经常有人发红包,那群友也不会走。只不过,发红包可能并不是当初建群的目的,所以这样的群即使存在意义也不大。所以,当初创建社群时主要要靠引导,强扭的瓜不甜。作为你来说,要把握好节奏感,要想方设法在社群生命周期结束之前就顺利完成产品营销任务。[1]

营销要点

社群要想形成自动运营的良性循环,就要想方设法满足群友的价值需求,并且在这过程中能够给运营人(群主)带来一定回报。否则无论群主还是群友,都会缺乏这种经济动力和内在需求,最终归于倦怠。所以能看到,那些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社群的存活时间反而要比兴趣社群长。

[1]秋叶、秦阳等著:《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