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财务年报中的常见陷阱
在以前,透过财务报表很容易分辨一家公司的好坏,但时至1960年代后期,却掀起一波骗徒称之为“大胆且富想象力的会计”的热潮(这种做法在当时受到华尔街人士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不过在当时大家都知道谁是老千,至于一般受到崇敬的美国大公司基本上都洁身自好,相当爱惜自己的羽毛。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提醒的关注点】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有必要关注上市公司故意设置的一些会计陷阱,以免上当受骗。由于公司管理层和公司股东的地位、利益各不相同,所以在财务年报中出现这样的会计陷阱是不奇怪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通过财务年报很容易辨别一家公司好坏,可是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却掀起了一股被称之为“大胆且富想象力的会计”的热潮,这种做法受到美国证券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不过在当时,大家都知道谁是骗子。至于一些受人崇敬的美国大企业,则基本上会洁身自好,因为他们都相当珍惜自己的声誉。
不过情况发展到现在(1998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渐渐认同这种做法,认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许多公司管理层不但觉得这种操纵会计数据的行为很正常,甚至把它当作工作职责之一。
那么,巴菲特在这里所说的这种财务年报中的陷阱究竟有哪些呢?结合中国股市实际,这主要包括:
一是自我交易
顾名思义,自我交易就是这些上市公司通过自己设立的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虚增资产、虚减资产、虚减债务。这些公司从本质上看都是同一伙人控制的,不但公司注册地址在同一个地方,甚至连联系电话都一模一样,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二是循环交易
循环交易最常见的方式是A公司把货物(或劳务,下同)卖给B公司,B公司把货物卖给C公司,C公司把货物卖给D公司,一圈兜下来货物又回到了A公司。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销售规模,并且通过取得增值税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达到节税目的。
三是阴阳交易
这主要是通过开具阴阳发票、订立阴阳合同掩盖交易真相。例如通过签订阴阳出售协议,使得名义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把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或者通过签订阴阳收购协议,使得名义价格高于实际价格,同样可以把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
四是填塞渠道
在进行账务结算时,为了达到调节财务数据的目的,通过调节经销商库存来调节销售收入。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财务陷阱,也有许多人不认为这是舞弊行为,所以对此不以为然。但事实证明,这种手法反映了主导者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目的和作用。
五是不断购并
企业购并本来是一种正常行为,可是如果某公司不断购并企业,并且在某个时期、某个领域密集购并,其中就可能潜伏着该企业的某种祸心。说穿了,这时候就要警惕它是不是在利用购并拆东墙补西墙,并最终导致资金链紧张和业绩下滑、公允价值被滥用了。
六是会计差错
正常情况下会计核算中出现会计估计变更是可能的,但会计差错和会计估计变更不同,前者明显带有某种故意性。道理很简单: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可以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能够把亏损前移,从而使得由此造成的损益调整不进入当期,反而却进入了前期。
七是数字洗澡
这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发生转移时普遍玩弄的一个花招。通过把所有亏损一次性提足、提过头,达到隐瞒净资产、留作以后释放出来作为利润的目的。接受过这种“洗澡”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实际经营业绩基本上没什么可信度,因为它可以随意操纵数据。
八是报表重组
主要手段是置出不良资产、置入优质资产,综合采用托管、承包、租赁等方式在账面上冻结不良资产。这种临时过渡手法实际上要清洗财务报表,明显减轻原来由于巨额潜亏所造成的资产减值、财务造假压力。而实际上呢,这些优质资产往往是虚假优质资产,是在演戏。
九是隐瞒炒股
炒股并不是上市公司主业,而且风险太大。所以上市公司往往通过与庄家合作、配合提供炒作素材等方式,提供巨额资金炒作本公司股票,然后把收益悄悄地变通为主营业务收入进入报表;一旦发生亏损,再通过虚构存货、列作主营业务亏损或担保亏损逃避责任。
十是现金陷阱
许多上市公司的账面现金(货币资金)严重不实,又怕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只好玩起隐瞒占用资金或占用资金假还的游戏,如隐瞒借款、隐瞒出具银票、隐瞒担保等现象,这种情况带有某种普遍性。毫无疑问,这会严重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甚至导致整个公司万劫不复。
【巴菲特读年报心得】
一般认为,在财务年报的文字说明和会计科目中,出现“其他”字眼的地方最需要留心,如其他应收账款、其他业务收入、其他现金流量等处就可能埋伏着会计陷阱,应该多看几眼并加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