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志摩不仅是情才,更是奇才,以诗闻名,更以散文著称。是的,读了他的散文,马上就能看到他个性的光辉与神采。他的面貌,他说话的调子,他言谈的神韵,全都跃然纸上。他的散文活泼异常,一会儿拐弯抹角岔到一些不相干的趣事上去,一会儿又得意洋洋地回到闲谈的主题上来,那么犀利,那么热烈,仿佛除了为闲谈而闲谈,别的什么都不要紧。
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风格,思维、想象也如野马般在诗样语言描述、诗样情绪构思中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抒发思想感情、赞美自然,浓郁的诗情与鲜明的哲理相融相谐。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的本质在于它能显示灵魂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以及热情的世界。”散文正是志摩最好表达性灵**的艺术。散文如果失去了诗的纯美和音乐的旋律,就会沉闷而无生气。而志摩散文的内在本质正是诗,是抒情的奔放,是哲理的冥想,是欢乐的孕育,是悲怆的成长。
可以明确说,志摩写散文的灵性也是康桥赋予的。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简直把康桥描画成了大自然的优美乐园,他把一幅幅绮丽柔美、艳色重彩的康桥风光呈现到读者的眼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康桥的迷恋和陶醉。格调上似英国随笔,舒缓委婉,幽丽隽永,散发着大自然芬芳的气息,抒发了自己醉情纯粹美感之中的神奇。那浓郁的色彩,那音乐的节奏,那美妙的韵律,都是志摩所独有的。志摩和康桥已经成了一个生命整体,他把康桥当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又似热恋的情人,愿将心底的话儿和深厚的爱恋向她诉说。他说他是个生命的信仰者,而大自然恰是孕育生命的上帝。他崇拜自然,赞美自然,讴歌自然,他有多少次在蜜甜的单独闲暇里,出神似的倚着康河桥栏凝望西天。他反复强调,必须孤身独处自然,才能寻得寄托、慰藉,寻得生命的存在,觅得神奇的性灵。自然的生命里蕴藏着人类的福音,浸透着虔诚的灵魂。
志摩一生出过三本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和单篇散文《秋》,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五类。
时政评论性的散文,有《这回连面子都不顾了》、《青年运动》、《政治与王家三阿嫂》、《守旧与“玩旧”》、《列宁忌日——谈革命》等。很明显,志摩最不擅写这类文章,先不说他的政治见解是否谬误,是否有违历史发展,就他本人的天性来定,骨子里是个诗人,而绝非政治家的料。他无论何时何地,何文何处,都是太多太热的情压过事,压过理,他无法不使自己的笔给任何的事,任何的理,涂抹上一层或浓或淡的抒情色彩。
自剖性的散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志摩复杂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敞开了心灵的窗扉。《自剖》、《再剖》和《求医》写得较为沉闷,像是在不动声色地剖露心灵的苦闷和精神的痛苦,却也在其中蕴含着一股力量,抒写自己爱和平、讲人道的天性,对军阀的残暴表示义愤,对帝国主义的行为表示愤怒,对政府的无能表示失望,对黑暗的现实遭受表示不满,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思想。《想飞》和《迎上前去》表达了他在现实面前不服输要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他决不容忍性灵的颓唐,认为那是最不可救药的堕落。《话》实则是志摩的一篇宣言:生活是艺术,天赋灵性里有我们的生命觉悟和心灵自由,只有在万物的本质和自然的理则中,真诚寻求、创造,耐心体验、感悟,才能了解生活的趣味、价值和神圣,获得真纯的思想和理想的人格。《海滩上种花》在诗情哲理之中赞美了一种精神,童真和单纯。志摩在文章开头以与青年朋友谈心的口吻,说明真朋友是相知,要打开人家的心,得先打开自己的。接下来,他便开启心扉,谈到他希望接近自然,自然里才有天生的灵性。可他已是“文明人”,心里只是种种虚荣的念头,到处奔碌,计较成功。而孩子的活泼天真与成人的庸俗市侩形成鲜明对照。志摩继而通过一张拜年片的启示,揭出主题:海滩上的种花精神。卡片上的小孩在海滩上种花,全然因为他思想是单纯的,信仰也是单纯的,而单纯的信仰正是创作的源泉。那小孩并不去想沙子的海滩和汹涌的浪头会使他白费气力,只顾以一颗单纯清洁的心灵和童真,赞美花的美丽生命。志摩打心底赞美的就是这份“真”。“真”才具有永久的生命。正是这“真”才使得人类历史上人道的英雄们留下了有限的文化。志摩以这份“真”反喻现实的黑暗,人生的丑恶,到处充塞着单有躯壳没有灵**的活死人,连文化也是“勉强喘着气的半死的文化”。他号召青年要保持一个单纯的信仰和烂漫的天真,这样就会有精力、勇敢和灵感,在人道的海滩上种花,“花也许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
志摩有一辑总题为“哀思”的悼念亲友的散文,极有特色,有《我的祖母之死》、《悼沈叔薇、《我的彼得》、《吊刘叔和》、《伤双栝老人》等。这一组文字,朴实无华,笔调舒缓,任感情的哀思由笔底自然流出,如泣如诉,委婉动人,弥漫着一种哀伤悲戚的气氛,使人在至情至爱的哀怨感伤之中,领略一种沉郁的诗意美,别一样韵味。
志摩的心中耸立着一座“英雄的高山”,他有不少散文描写了他所崇拜的英雄和他们的创作,如《拜伦》、《罗曼?罗兰》、《泰山日出》、《泰戈尔来华》、《济慈的夜莺歌》、《汤麦司?哈代的诗》、《丹农雪乌的小说》等。这类散文有的以朴素的写实手法见长,凝重朴实,形象生动,如《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活了年过八旬的这位英国文坛泰斗的老者形象,叙述之中自然流露出志摩的崇敬之情和愉快的心绪。有的则以浓丽的浪漫手法称妙,辞采飞扬,细腻动人,如《曼殊斐儿》,写神了这位女小说家的仙姿灵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志摩总能以诗人的敏感,精确捕捉把握所描绘对象的本质个性,选取最适的艺术方法表现人、事、理的内蕴。另一方面,他总是随情之所至,不由自主地融进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主观色彩,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情。所以,志摩的散文只能是志摩的,别人模仿不来。
吟咏自然,写景抒情的散文,最能体现志摩飘逸美文的风格,辞藻华美流畅,色彩浓丽繁复,感情真挚强烈,想象丰富瑰丽,富于诗歌的韵律美,绘画的色彩美,至于节奏,则是跌宕起伏,汪洋恣肆,随兴之所至,情之所引,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志摩的笔一经接触自然,便仿若丛林中的雏鹿,活泼灵活,洒脱自如,充满了奔放蓬勃的朝气,心灵毫无保留地与自然契合。艺术的生命,感情的性灵,一经大自然亲切的吹拂,便苏醒了,自己那一份挚情,就浸润在自然万物的光华神韵里。志摩把自然喻为一部最伟大的书,在它每一页的字句里都蕴含着生命的妙谛和深奥的消息,只有单身投入自然怀抱,才能真正感悟到灵魂的愉快和活着的快乐。志摩认为,现实生活阻碍了人的浑朴天真,现代文明窒息了人的性灵,只有独自漫步自然的时候,才能使思想感情、人生情趣,与自然界景物融为一体。《雨后虹》、《翡冷翠山居闲话》、《天目山中笔记》、《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印度洋上的秋思》、《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分明是一首首优美舒畅、崇高宁谧的散文诗,是一曲曲淳朴热情、纯净超然的田园交响乐,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动人的感情。
《雨后虹》是志摩早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活泼欣悦的笔调,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情体验与自然瑰丽神奇的景致同化,充满理想,情绪亢奋,讴歌自然的魅力,达到人和自然原质的和谐。志摩先由儿时喜爱夏天打雷听雨,陶醉于自然界情感的情景写起,然后写十数年后在剑桥感受雨的趣味,两种雨景,两种色相,两种滋味。志摩崇拜自然的单纯信仰,就是要回到自然的胎宫去重新吸收一番营养。他在文中写道,他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河海湖川,天风云鹤,飞瀑松声,绮丽的晚霞,变幻的星月,涌动的涛浪,是他的课堂,他的功课,他的老师。在古来文人雅士笔底,淅淅沥沥的微雨常同感伤的心境成对照,大雷雨便成了苦闷的象征,而志摩独独于疾雷迅雨的喧哗中觅出了壮丽。他在阴沉可怕的天色下,描绘出异样安闲恬静的景象。他在雨中注入了生命的灵性,并谈到沉浸在雨的灵魂里的乐趣。雨使自然界原本的静变得更和悦安舒,也使志摩满身神经都感到强烈痛快的震撼,自然的情感流露与睿智的生命启悟相融合。这篇文章题目叫《雨后虹》,可直到篇末最后一句才点出一条鲜明五彩的虹桥,真是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原来雨的景象是为这崇高壮丽的虹作铺底的。志摩似乎想用这雨后虹寓意如自然界万千变幻的现实人生里,纵然有雷声阵阵,天地变色,却内蕴潜伏着彩焰奔腾的气象,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象、美好事物的向往,抒发了他热爱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性情,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富有神韵的自然意境。
《印度洋上的秋思》写的是志摩中秋节行船印度洋上的思绪,想象丰富、飘浮、散漫、舒缓,秋景有种凄清的优美,似一首温婉轻柔的小诗,在稍显灰色的音调下,笼上一层淡淡悲哀的轻霭。秋月惹人思,秋意使人愁,志摩由急骤的秋雨声,联想到迷濛雨色里的云,在啜泣,在涕泪;由月华放彩,想到小时候的中秋夜,慨叹时光易逝,童心难再。明月的光辉,使志摩的想象插上翅膀在云天里悠游,想到印度小轩落里生着一对情醉男女;想到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想到一个失望的诗人;想到一个悲泣哀叹、独守雅舍的窈窕少妇;还想到了遥远矿山的工人。情感是那样的真切,想象是那样的绮丽。志摩用了多么美妙的文字把一海银波上的圆月描画到了极致,在月的芳容、音调、嫩色和媚态里,又寻出了悱怨沉郁的愁绪,令人叫绝。志摩的比喻也实在新奇,如把一颗鲜翠的星,喻成遍体艳色、问探消息的新嫁娘的侍婢;把似在云锦中的秋月,喻成蒙纱的女郎。亦怨亦慕,缱绻流转,如梦如幻,自始至终流贯着一股内在的音乐旋律。
《天目山中笔记》开篇即以空灵的笔调一下子呈现出佛禅的自然境界:清静的山中,庙宇藏在蓊郁的松林间,自然清幽的鸣籁摇人入梦,透过一扇小窗,就可以接受自然的变幻。内心自在、满足的情感从这里散发出去,人从实在的境界超入妙空,与自然相谐相融。志摩是自然的崇拜者,他是云之子,月之子,星之子,风之子,自然是他性灵的泉源和归巢。自然具有一种奇异的力量,他相信万物中蕴含着奥妙的启示,有一种单纯的音响和智灵的精神流贯其间。有意思的是,志摩偏从这超然物外的佛境中寻出一尘缘未绝的和尚来,借以抒发自己向往宁静淡泊、闲适超然生活的心境,也是厌恶尘世磨折的反射。
志摩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色彩,他写散文多用第一人称,这样更便于直接和强烈地抒发剖露自我感情。他从不忘其实是情不自禁地在散文里**自己的灵魂、个性和思想。他的散文长于流露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拙于描写社会生活。他最擅长于把现实人生的思考以诗的语言、诗的情绪编织在幽媚艳丽的自然背景上,这样就能在远处的人间,享受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求得灵魂的慰安。“忘却我童年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幻的希冀;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志摩在《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一文中,让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一连用了二十三个忘却,神思飞扬,气势非凡。在现代散文作家里,能如此运用排比展现人生情景,渲染自我情绪,增加繁复色彩的,恐怕只志摩一人而已,简直到了极致。读到此处,便会感到那蕴伏在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汹涌而出,似野马般扑面而来。那用字,有多生动活泼!那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那联想的富丽,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他那态度与口吻,够多轻清,多顽皮,多伶俐!而那气力也真足,文章里永看不出懈怠,老那样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
志摩好比一位技艺高妙的钢琴师,用抑扬高低的文字音符,弹奏着一曲曲浪漫悲怆的狂想曲,时而高昂如奔涌的潮水,时而低回如跳**的小溪,时而闪现着沉醉自然的春光与希望,和谐与创造,时而飘逸出忘却自我的超脱与闲适,悲哀与幻灭。最后,乐曲往往在激越又含蓄的悲剧氛围里结束。以这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为例,全篇语言华丽而有气势,开篇若一幅海滨风光图画,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篇末处又似冥冥幻境,过去的实在和现在的实在一点点收缩,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