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正明原来是江苏省宝应县的一位中学英语老师。他有2位朋友的孩子,最初以相同分数考入高中。到了高三下半年后,家庭条件较好的那个孩子,家里专门为他请了一位保姆做饭,每天一桌非常丰富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而另外一位孩子的父母采纳了他的意见,一日三餐合理搭配,以酸性食品为主,并且每顿饭都不吃得过饱。结果,两个孩子高考时分数相差100多分。
消息传开后,一位老板联想到自己的孩子成绩总是处于全班最后一名,实在没办法了,就把孩子交给葛老师“活马当死马医”。
葛老师发现,吃晚饭时别人还没动筷子,这孩子的面前就已经堆了一堆鸡骨头,而且吃完饭一会儿就要打瞌睡。
有鉴于此,葛老师开始限制这孩子吃大鱼大肉和油性食品,多吃豆制品、海产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吃完后一定要活动一会,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就这样,经过4个月调整,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全班第56名上升到第24名,学校专门为他颁发了“特别进步奖”。
葛正明认为,饮食调理的依据应当是调整体内血液酸碱度。每年中考、高考,许多父母给孩子大吃大喝,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反作用。因为肉食品的消化要比蔬菜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能量,这就意味着这时候孩子用于脑力劳动的能力、能量会因此减少,不但加重肠胃负担,而且孩子的头脑整天昏沉沉的。
通过这种饮食调理,再增加睡眠、运动时间,田葛正明的孩子多次获得江苏省数理化竞赛一、二等奖,中考以704分的成绩录取在南京最好的中学。更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他如此这般“调整”的20多位孩子,中高考成绩普遍提高了50~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