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每个孩子对总复习都不陌生,陌生的是不知道如何复习效果更好。

其实,总复习的好坏、效率高低,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是大有出入的。善于复习,能够让中上水平的孩子考试总分至少提高40分;不善于复习,这段时间不但基本上被白白浪费了,而且还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对考试结果造成负面影响。

正确看待总复习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要在短短半年时间内,通过总复习完成最后冲刺,既不增加过重的学习负担,又要提高复习效率,弄清考什么、怎么考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对照考纲看清究竟考什么

每一次重大考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这种依据就是考纲,主要包括《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两种。《考试说明》具体规定了考什么、怎么考、有多难;《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把这两项内容看透了,就能“知道”出什么题目了,有助于少做无用功。

这里的关键是,要对《考试说明》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命题变化规律。尤其是要关注其中最新调整的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调整?言外之意就是这些内容重要,很可能要出题呗!

回过头来重新钻研教材

研究透了《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后,要回过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来。

考试的内容漫无边际,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逃不脱教材的影子。所以,都说复习要抓根本,根本在哪里?就在教材中。

以高考中的数学复习、考试为例。数学的出题历来令人捉摸不透,但高考数学的命题方向是“新题不难、难题不怪”。也就是说,复习重点应该放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知识上。如果让孩子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就可以编出许多非常精彩的试题,而且能涵盖一大片考试内容,这就符合了不变应万变的总原则。

每次重大考试前后,媒体都会组织专家对考试进行评述。认真倾听各种评价,有利于研究考题,有助于提高考试分数。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推敲各种媒体评价,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每年的重大考试如中考、高考开始前后,媒体总会组织相关专家如老师、教研员、阅卷负责人、考试研究人员等发表意见,普通百姓也会对此评头品足、议论纷纷。

在这些看上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在行”的评价中,不乏对试题难度、各章知识考察、总体得失、出题方向等的猜测和详细阐述。认真推敲过去两年内与此有关的报道,从中很容易找到所需信息。

例如,200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是“人与路”,本书作者2007年考前辅导一位高三孩子作文时说,有道是“低头看路、抬头看天”,去年考了低头看“路”,不知道今年会不会考抬头看“天”?果然,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怀想天空”。可惜的是我这一番“戏说”并没有引起该孩子重视,否则,如果他提前进行一番思考,考场上就会有更多心理准备,有助于一挥而就得高分。

认真研究考试题型,从中找到复习方法

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复习是为考试服务的。既然是这样,那么在总复习时就应当认真研究考试题型,以此来确定复习方法。

一般来说,考试题型是相对固定的,无非就是这么几种。这是因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有利于选拔新生,二是有利于学校教学。题型相对固定,会对学校教学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作为即将参加考试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对过去的考试题型加以分析、研究,很容易发现许多秘密。

例如,仔细研究高考数学的题型会发现,近10年来对二项式定理的考查,主要考的是通项公式的应用以及求系数和的方法,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根据“整体保持稳定、不造成大起大落现象”的出题原则,复习重点就应当放在这种题型、考查内容上。这样,很快就能确定相应的复习方法了,事半功倍。

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梳理知识,加强巩固。为此要把握好复习的度。最“理想”的结果是:考到的都复习过了,没复习的都没考到。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总复习要遵循系统、条理的原则

这里的系统,是指把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条理,是指把繁杂的事物加以整理、归类。

以高考语文总复习为例。初看起来,语文总复习的内容包罗万象,很不好把握,可是它再复杂,还是遵循系统、条理原则的。

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需要按照不同能力层级,测试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鉴赏评价等5种不同能力。为此,高考语文的内容相应地就被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5个部分。按照这样的系统条理来复习,思路就清晰得多。

总复习要把宝贵时间用在刀口上,不浪费

总复习的时间很宝贵,要把时间用在刀口上,不搞无谓浪费。为此,虽然复习是为了巩固知识,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具体要求是:

①认知目标要明确,复习针对性要强。

②善于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③所做习题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④重点突出、容量适中、节奏恰当。

⑤善于举一反三,延伸拓展知识面。

⑥注意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阶段离不开做习题帮助巩固,但这种习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要能起到查漏补缺、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

这就是说,孩子在复习阶段所做的题目要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少做偏题、怪题。

做题目不要贪图数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尤其是不能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而且,所作的作业要和复习内容相配套,要真正掌握解题技巧,而不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抄题目上。

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孩子来说,主要是练习基本题,要有保底分;对于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说,主要是做提高题、综合题。无论是哪种孩子,都要针对过去经常做错的、问题比较严重的题目,变化类型后经常练习,巩固深化。

重点放在纠正错误、查漏补缺上

总复习阶段的作业训练,重点要放在纠正错误、查漏补缺上。有的学校高考前各种各样的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孩子每天疲于奔命,做习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了一边。这种做法很不科学,根本起不到培养答题能力的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把平时做作业时出现的错误搜集起来,制成一本“错题集”,重点在这其中寻找弱点和不足。发现错误及时研究、改正,总结经验,避免再犯,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做题目的时候怎样引起注意了。

也可以在平时的考试卷上,针对典型的错题做上鲜明标记,然后在一旁写上评析,精心保管好。每过一段时间,尤其是总复习时,把这些考卷拿出来看一看,对加深印象很有帮助。

在看参考书时,看到精彩之处或有意思的题目,可以在旁边做个标记,这样,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帮助孩子进行反思。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复习时一定要尊重规律、追求实效,而不是摆花架子、做做样子。否则,这种复习效果就很值得怀疑。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要尊重复习规律

学习和复习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尊重学习和复习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考试得高分添砖加瓦。

复习阶段要遵循的规律有很多,这里主要强调两点:

①尊重记忆遗忘规律

记忆和遗忘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基本环节。其中,“保持”阶段就是要同“遗忘”作斗争。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记忆活动,才能最终战胜遗忘。

②尊重练习反馈规律

学习包括吸收信息、输出信息两大块。反馈(如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对矫正知识、提高答题能力的帮助极大。除了平时经常反馈以外,总复习时要让孩子特别注重自我检测,及时调整复习进程。

复习方法允许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不同,所导致的学习、复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父母在这里主要掌握一点,那就是,只要这种方法对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有帮助,事实证明它就是有效的。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学生徐鑫,就有一套独特的复习方法。平时学校作业不多,他也不是那种“勤奋”的人,所以只立足于当场消化、当天巩固。每当大考来临,他总觉得“无事可做”,于是就去泡在离家不远的新华书店,主要是翻翻习题集,看看有哪些比较新颖的题型。仅仅凭着这一招,他就在高手如云的一中脱颖而出,物理考试在高一时排名年级第一。